站在巨人肩上的宏观之旅
对于很多学完微观经济学的学生而言,宏观经济学的学习颇具挑战性。经济学界对微观经济学的授课内容及理论体系有着相当一致的看法: 从供给和需求开始,讲述市场机制如何发挥作用,并考察各种市场失灵的原因。而宏观经济学却没那么幸运,随机拿起六本宏观经济学教材,你会发现至少四本以上,其分析方法和内容体系都大相径庭。宏观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宏观部分,是我国从西方最早引进的经济类课程之一。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国内市场上各类宏观经济学教材层出不穷,总体有三类: 外文原版、外文中译本、中国学者编写的中文教材。在教材的选用上,我个人认为,要结合学生的不同层次选用相宜的教材。如果是双语课程或是英文教学,选用外文原版教材比较合适,但同时应推荐学生一本辅助的中国学者编写的中文教材,比起配备外文教材中译本作为辅助材料,对学生的学习会有更大的帮助; 而对于中文授课的教学,宜选用中国学者编写的教材。总之,我的看法是,学习宏观经济学,尤其是对初学者,不论是作为主教材还是辅教材,系统研读一本中国学者编写的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我从读博期间就在大学课堂上讲习宏观经济学这门课,一直坚持使用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但总感到不论使用哪本教材都很难满足教学需求。相比我讲授的其他许多课程,尽管宏观经济学的讲授频次最高,但每次课前准备所费时间和精力始终却是最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缺少一本用起来得心应手的教材。不过幸运的是,我有机会讲过微观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而长期讲授的另外两门课程国际金融和发展经济学的很多知识与宏观经济学相关联,对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颇有助益。在课堂上,我尽可能地注意不同课程相关知识的联系; 而在本书的编写上,由于熟知各门课程所包括的重要知识内容,为避免重复和节约篇幅,我尽可能做到内容集中,该省则省、该详则详。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主要参考的是国外教材中译本及中国学者编写的教材。从宏观经济学教材的供给市场来看,似乎国外教材的中译本相比中国学者编写的教材更为普及,但是国外中译本教材,都是以西方国家而不是中国为背景,加上译文有时不符合汉语习惯,使得阅读中译本总让人有隔靴搔痒的感觉。国内学者编写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中,较为经典的,或者说,国内高校较为通行的,当属高鸿业教授担任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以下简称“高宏”)。迄今为止,该教材已出版至第五版,连续更新版次如此之多,在国内教材中是比较少见的。该教材被定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也是许多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西方经济学科目的指定教材。高宏教材的主要优点在于,理论体系的安排较为合理,知识内容的难易程度也较为适中,能满足已学过入门的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学生,也适合初次接触宏观经济学的学生使用。这也是我虽然数次更换指定教材,但最终总是又换回高宏的主要原因。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高宏存在诸多缺憾之处,这里简单梳理如下: (1)关于企业利润是不是生产要素报酬的说法存在疑点; (2)用支出法核算GDP时,对为何要扣除进口的解释不详; (3)关于平衡预算乘数的结论,各版本甚至同一册前后矛盾; (4)关于“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这一提法缺少说明; (5)有关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的说明存在疑问; (6)关于资本边际效率曲线为何向右下方倾斜的解释不甚清晰; (7)关于“资本边际效率曲线表明,投资量和利息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的解释存在费解之处; (8)货币需求函数式的表达式不全面; (9)关于充分就业预算余额、实际预算余额以及周期性预算余额三者关系缺少说明; (10)凯恩斯关于货币是否中性的观点叙述不清。可以体会,一本教材尽管体系合理、难易程度合宜,但由于上面所举种种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读而不懂”、“越学越疑”,给“教”和“学”两方面造成巨大困扰。所以,自己编写一部宏观经济学教材的愿望便越来越迫切。
在本书内容的选择上,我偏重于对宏观经济短期问题的分析。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包括长期增长和短期波动。鉴于长期经济增长问题日益受到经济学界的关注,近二三十年,经济增长理论出现了快速的长足发展,专门的经济增长理论书籍越来越厚。在本书中,有关经济增长的理论只在绪论中进行简要介绍,全书的重点集中于分析短期经济波动,包括: 某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分析,失业和通货膨胀现象的产生原因及治理方法,以及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政策效果分析等。
全书共九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宏观经济学发展简史、研究方法,并简要说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第二章是宏观经济学最为基础的内容——国民收入核算,首先对国内生产总值概念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概念解析; 接着介绍了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进而引出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最后对国民收入中几个重要概念间的关系进行总结和归纳。第三章到第七章,按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介绍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模型: 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以及ADAS模型。第三章是国民收入的支出—收入模型,该模型只包括产品市场,并将投资假定为外生变量,从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引出凯恩斯消费理论,进而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并从国民收入变动的特点引出乘数理论。第四章是在AENI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到货币市场的影响,从而投资由外生变量变成内生变量。在分析投资和利率决定的基础上,根据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用几何和代数方法推导IS曲线,总结其特点; 根据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用几何和代数方法推导LM 曲线,分析其特点; 最后将IS曲线和LM 曲线结合在一起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第五章是用ISLM 模型分析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指财政、货币政策)的效果。简要介绍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和目标,着重分析财政、货币政策的效果强弱,最后针对不同的经济状况,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和相机抉择。第六章主要是从实践的角度介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应用。第七章是在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希克斯的ISLM模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解释国民收入的决定及相关经济现象,对前两个模型仅强调总需求方面的片面性进行了补充,并对价格水平固定不变的“凯恩斯定律”进行修正,进而在ADAS模型的框架下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作出分析。第八章对封闭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存在的问题——失业和通货膨胀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解释,重点介绍了菲利普斯曲线的形成及理论演变。前述各章尽管都将相关理论延展到包括国外部门的四部门模型,但并没有涉及对外汇市场的分析,因而是以封闭经济为假设前提的,第九章对开放经济的分析首先从国际收支账户的组成开始,接着介绍了开放经济的重要变量(汇率)和关键制度(汇率制度),最后着重介绍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即ISLMBP模型),它是开放经济下ISLM模型的扩展。全书内容前后关联、层层递进,就像一部长篇小说。前两章是人物介绍,中间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展开,最后两章则是人物的重要经历。
本书的编写不追求标新立异,而是意图展开一次站在巨人肩上的宏观之旅,采百家之长,力求综合比较各种教材的优势,编写一本能够受到普遍欢迎的教材。在内容体系的安排上,经过反复推敲、斟酌,结合我多年讲授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经验,以及多年使用高宏教材所累积的点滴思考、改进和解答,基本上采用与高宏相同的体系,以发扬其由浅及深、层层递进的优点; 在具体的内容上,则多方参考,对高宏教材进行了最大程度的突破,对某些细节上的错误、疏漏及费解之处,尽可能地作出了相关修正、补充和解释。除了拾遗补缺、勘误详解外,本书对各章节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整理和编写,对相关知识的阐述尽可能做到详尽细致,以使本书也能为自学者所用,从而增加其可读性。此外,在编写过程中,我尽量多方采集案例资料,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借此机会,对给予我关怀和帮助的领导和同事表示感谢。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李金林书记一直鼓励中青年教师及时总结教学经验,积极编写教材。魏一鸣院长在高度重视科研的同时,对一线教学也相当重视,尤其是本科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大力推动这些课程的本地化,从编写和使用自己的教材着手,突出学院的特色和品牌,打造精品课程。应用经济系主任马明副教授作为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组组长,有感于市场上流行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差强人意的现状,常常与我讨论编写教材的事宜。正是受到这些鼓励和鞭策,才促使我在马主任的带领下,在繁忙的工作中抽时间编写这本教材。课程组成员王晓亮老师对本教材的提纲给了很好的建议,衷心感谢。由于身负众望,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不敢有半点懈怠,自与出版社签订合同以来,常常废寝忘食,终于完成了大量琐碎辛苦的工作,深感欣慰。若没有领导和同事的支持,自己恐怕很难有这么高的热情,怀着真诚的感恩之心,说声谢谢!另外,我的硕士研究生常文芹、靳文景、杨亚萍,以及我的同事彭红斌、董梅、易瑾超,还有我的先生管佩森,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我要衷心感谢的人当然还有本书的责任编辑王青,她为本书的正式出版做了大量细致工作,我和王青编辑的合作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那次是为《国际金融》教材的出版通力合作,目前《国际金融》第二版已经出版,总印数达到上万册。编写《国际金融》为我此次编写《宏观经济学》积累了诸多经验。尤其要感谢的是,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何帆研究员,他在繁忙的工作中欣然为本书作序,从经济学起源到中国经济之巨变; 从世界宏观经济之演变,到中国宏观研究之方法,聊聊片纸、字字珠玑,令人备受鼓舞!
由于时间有限,疏漏之处恐怕在所难免,对此,本书作者全责自负。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将您对本书的建议和观点直接以Email(hougaolan@bit.edu.cn)的方式反馈给我,期望您的参与,使本书更上层楼!
侯高岚
201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