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的自觉时代
乃蔆所著《国际财经新闻知识与报道》即将再版,嘱我作序。我有幸拜读书稿,深感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应运而生的好书。有多年报道经验的记者,读之可更系统地掌握财经知识,梳理思路,提炼经验,“充电”后更矫健地上路;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或财经报道的新手,本书的价值则更为显著,是相当理想的入门阶梯。
这本书是乃蔆数十年财经报道的总结和升华。她早年在华盛顿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也曾在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学习。不过,可能是由于对记录历史的兴趣重于研究历史,她不久进入路透社,做起了财经记者。后来,曾到香港大学讲授新闻。随后,又到南华早报当了数年特派中国内地记者。近年来,她执教于清华大学、中山大学,讲授国际财经报道。她自如“两栖”于媒体与高校之间,其职业生涯和知识结构相当独特,极有优势,似乎从一开始,她就为写作这样一本全面、翔实的著作做着准备。
我与乃蔆交往多年,深知其知识渊博而作风严谨。如今看到再版的本书精益求精,其实是在意料之中的。
近年来,冠以“财经报道”的书较为集中地印行了若干本,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着眼于财经新闻的发展史,可以说,这批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财经新闻自觉时代的来临。虽不能说当今中国的财经报道已臻于成熟,但无可置疑的是,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正变得越来越强烈。
上述同题材著作大多已列入本书参考书目,且各有所长,开创之功尤不可没。也不必讳言,有的书虽体系完整,但内容空疏;有的书可能过于重视实用,专注于著书时的热点,风行一时后便无人问津。乃蔆显然无意做一个“集大成者”。她写出了一本独具特色的书,特色就在于突出财经知识,在写作技艺上着墨 国际财经新闻知识与报道(第二版) 序一 不多,而在知识与报道的融会贯通上用力甚勤。
展读全书,宏观经济、资本市场、公司产业……内容应有尽有。作者又有别于习见的“文抄公”。她把浩瀚的财经知识萃取为一个个知识点,其剪裁、熔铸的功力和眼光,正源于多年职业生涯的丰厚积淀,也得益于她一贯的学术志趣。这些知识概览自然不可能取代读者进一步攻读专门学科,如货币银行学、会计学、公司并购,但是,作者对相关领域全面而详略得当的介绍,可将初学者引入正道,且省却他们无穷的辛劳。
读者还可注意到,作者介绍这些知识时,完全出于新闻从业者本位。她说,记者的责任是让写出来的稿子在专家看来不太外行,对一般读者来说有看点但不吃力。她还警示道: “有些财经记者虽然受过会计、经济、工商管理方面的专业训练,但对读者而言,这些专业记者并不一定能将财经新闻表达成与一般人切身相关的文章。同时,这些记者容易站在专家的立场报道,失去应有的存疑态度和批判精神。”这也是切中要害的。如果财经记者不能准确定位自己,并“保持一种超然而谦卑的心态”,而是热衷于做作卖弄,掌握财经知识便有“过犹不及”的风险。
作者格外重视职业操守,作为全书最后一章以“卒章显志”。这一点很值得赞赏。坚持操守于道理似乎无可争议,但中国新闻业在这方面做得实在不够好;不仅如此,其实,新闻界和相关学术界中许多人,甚至直到现在还在对要不要坚持道德准则,设立什么样的道德底线争论不休。乃蔆在这方面是“理想派”,对原则没有丝毫的松动。她的书,强化道德原则,确定可操作规则,就是想从新闻专业的学生入手扶正祛邪。该章附录收入了财新传媒的“新闻工作手册”有关职业规范的篇章。应该说,制定规章是重要的,但关键在于执行。财新传媒有志于通过自身实践,通过不懈的公益活动,为提升本行业的职业操守尽绵薄之力,愿与乃蔆和广大同仁共勉。
本书精彩之处颇多,如宽广的国际视野,对新旧财经媒体关系的深刻分析,俯拾皆是的报道技巧,限于篇幅,不能也不必一一展开,读者自可沉潜往复,从容细思。可以肯定,释卷之时,读者会感到欣慰: 在这个阅读日益“快餐化”的年代,终究有人能够兀兀穷年,埋头治学,为读者提供可读、耐读而且可以常备案头的精品。
胡舒立
中山大学传播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