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得到上海市教育基金会“阳光计划”资助(编号10YG04)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龚自珍语),历史作为过去时间中人类活动的记录,具有传承文明、鉴古通今、启迪智慧的功用,对于塑造社会核心价值观、凝聚共同体意识,也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中国古人有“以史为镜,以知兴替”之说,历史意识的培养,既是人的社会意识养成的有效途径,也是人的社会化的关键维度。读史阅世,既是社会个体间接获得社会经验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群体塑造群体记忆、达成普遍共识的重要基石。尤其是在全球化日益显现的今天,通过历史学习,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世事变迁的时间轨迹,明了史迹背后的内在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过去、理解现在、筹划未来。
历史学习的重点,自然是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家历史。与通常意义上的“个体历史记忆”不同,国家历史,实际上乃是现代国家或民族在漫长岁月中世代累积下来的共同经历和整体性社会记忆,是国民意识与民族精神塑造的核心,在民族国家认同养成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生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正确的国家历史意识,不仅关系到现代国家的根本价值,而且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整体利益,与国家的存亡兴衰息息相关。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指出: “如果历史学消失,国民意识也将因此不能存续。而如果丧失这种国民意识,法国也好,意大利也好,都不可能存在有独立的文化和真正的文明。”美国历史学家芭芭拉·塔克曼也说: “一个民族为了决定自己是国家,不但必须有独立和领土,并且还要有历史。”包括英、美等国在内的当代国家,均将国家历史教育纳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在中学和大学开设相关历史通识课程,正是基于此种认知。
史存则国存,史亡则国亡。关于这一点,没有谁比近代以来的中国人民有着更为痛切的感受了。早在1902年,梁启超在其所著《新史学》中强调历史学是“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是“最博大、最切要的学问”,呼吁“史界革命”,认为“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把学习本国史视为国民刻不容缓的大事。鲁迅先生的老师、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则将历史视为“爱国心”培养的源泉,强调“不读史书,则无从爱其国家”。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面临日渐加深的民族危机,他在燕京大学的一次讲演中指出: “今日切要之学是什么?曰历史也。”他大声疾呼: “现在的青年应当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的人,现在的中国处在什么时期,自己对国家负有什么责任。这一切在史志上面,全都可以找到明确的答复”;历史学习“使阅者得知国家强与弱的原因,战争胜败的远因近因,民族盛衰的变迁,为人生处世所不可须臾离者”。因而,“今之青年既知史志为切要矣,当视为新发现之宝物去日夜看他才好!”1938年,当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入艰苦相持阶段之际,著名学者陈寅恪在颠沛流离的流亡途中,怀抱“国可亡而史不可灭。国亡然能有史,则殷鉴不远。从善去恶,国可再建。如无史,何所殷鉴?何所取法?华夏民族无从因袭,将不复存在矣”的坚定信念,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不辍地从事历史研究,以便为国家生存保留足够的人文脉络与思想火种。此种坚毅精神,令人景仰。
[][2][][]百年风云——20世纪中国的世情、国情和社情前言[][][3][]历史学习,同时也是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的有效渠道。国家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现代公民精神发育的基本营养。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历史乃人生之记载,亦即人生之写照,人生乃历史之方然,历史则人生之既然”。事实上,真正有识见、眼光远大、能够看清未来的人,都是有深厚历史感的人。通过国史学习,可以使学生正确理解个体与他人、个人与民族、国家的关系,明确人生定位,树立人生信仰,把握人生方向,获取积极的人生体验,清除虚无人生观,成为具有良好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合格现代公民。
历史学习,还是达成社会共识的重要途径。由于历史与现实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对社会现实的深度把握,离不开对历史规律的透彻理解。历史共识的形成,是广泛社会共识达成的前提,是塑造社会认同、制度认同、文化与价值认同的基点。通过历史学习,可以“使人理解过去的社会,使人增加掌握现在社会的能力”,同时还可以使人们对本国的基本制度与核心价值观念的来龙去脉有更深切的理解,有助于形成广泛的社会价值认同,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重视历史学习和历史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在不同场合下强调历史学习的重要性。1938年10月,毛泽东郑重提出: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总理指出: “历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像记忆对于个人一样,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会成为白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历史,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而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强调“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江泽民同志正确地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注意读史、用史。2003年11月,胡锦涛同志指出: “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这种将历史教育作为中国发展进程的重要精神动力的观点,是对历史教育社会功能的深刻把握,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从2006年开始,国家教育部将近代国史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之中,在全国高校中普遍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面向广大青年学生开展近现代国史、国情教育。本课程通过对184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史总体进程及其内在规律的阐释,深刻揭示中国民族和中国人民在内外压力之下为救亡图存和谋求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不懈探索的艰苦历程,使学生正确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因果关系与内在辩证规律,揭示历史和人民做出“三大选择”的历史合理性,并就此达成深度的政治认同,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国史观。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感《纲要》课程的开设已成为面向青年大学生开展国史、国情教育的主流途径,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塑造国家认同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效。但同时,我们也感觉到,近现代国史学习,不仅需要科学历史观的正确引导,同时还需要可靠的历史事实和扎实的历史证据为依据,才能达到对于历史的全面、客观的认知。因此,在深刻领会教材主旨之外,还需要补充一些有史实依据的历史情节和历史专题,以增强学生对近现代史的感性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教材内容。为此,我们以20世纪百年中国历史变迁为视点,编写了这本教学辅导读物,为学生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提供必要的参考。
20世纪的中国历史,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始,到1999年澳门回归止,期间100年历程,堪称波澜壮阔、艰苦卓绝。就整体情势而言,100年间的中国历史,是1840年以来中华文明在全球化背景下,为应对内外挑战、克服亡国灭种危机、走向独立富强、谋求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如果将其纳入中华民族文明进程来看,这100年的历史,堪称承上启下的历史关节点。
100年间,中国从在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下积弱积贫、危机四伏的“东亚病夫”,发展为一个有实力的世界大国,在当今世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间所经历的种种变化,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内忧外患的挑战面前,历经磨难、奋起抗争的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追昔抚今,不禁让人感慨这一百年的历史既漫长又短暂。要深刻把握百年间中国历史变迁的总体情势,需要运用整体性眼光,注意把握好“贯通”与“横通”两大原则,来透视百年中国历史之变迁。
所谓“贯通”,就是要坚持以“长时段”审视中国历史,将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变化纳入1840年以来中国历史的总体进程中来看,同时将1840年以来的历史纳入中华文明5000年的总体进程来看,将百年间的历史变迁视为一个连续发展的整体,才能参透种种历史现象背后的内在玄机。美国著名学者史景迁在讨论中国现代史时指出,要理解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就必须回到1950-1976年;而要了解1949年以后的中国,就必须回到1949年以前,回到“五四”;要想理解“五四”,理解1949年的革命,就必须回顾晚清以后的中国;更进一步,为了了解晚清,你还必须回到明清,甚至宋元……史景迁所说的这种观点,对于我们系统把握百年中国历史的总体变迁进程,显然是很有启发性的。
所谓“横通”,就是要运用全球史的眼光,将中国近现代史进程视为一个“大地域”范围内的系统性宏观事件,注意中国与外国、中国国内诸历史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换言之,要理解当今的中国国情,不仅要回溯过往的中国历史,还要系统回溯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的变迁及中国社会内在转型的轨迹,才能透过纷繁的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变迁的内在逻辑。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才需要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视角,科学审视中国近百年历史变迁的宏观逻辑及微观理路,明白百年中国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曲折及其背后的因果逻辑,了解百年中国所经历的世情、国情及社情变迁轨迹。这是当今任何一个具有真正爱国心的中国人所应持有的基本常识和科学态度。
孔子说: “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本书的编写,即着眼于此种眼光,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从20世纪中国历史变迁的总体情势出发,精选若干关键的史实专题,以通俗史话的形式,运用以点透面、以小见大的透视手法,揭示百年间中国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及社情变化的种种情势,揭示其中的有机联系和内在规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百年中国历史变迁的总体情势。
具体而言,本书内容,分为百年世情、苦难与辉煌与沧海桑田三编。
所谓世情,是指20世纪100年间中国所面临世界情势的变化,其中既有全球进程的宏观格局之变,也有国际地缘政治的中观情势之变,同时还间有中西文化交流互动之变。通过百年世界情势变化的叙述,可以使我们更加真切地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所面临的宏观格局及现实规定性,增加对国家历史变迁之总体情势的把握。
所谓国情,主要是指20世纪影响中国宏观历史进程的重大政治及社会事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叙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还原并理解100年间中国历史变局经历的种种现实选择,还能使人们理解这些现实历史选择背后的内在逻辑,从而加深对近现代中国历史重大事件及其历史意义的把握。
所谓社情,主要是立足于社会变迁层面,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出发,重点关注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层面所发生的总体变化及其基本趋势。这方面内容的考察,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变局的内在情势之轨迹,从而加深对历史规律的科学理解。
在宏观历史的视野中,世情、国情与社情变迁彼此间又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通过本书的叙事,使读者在了解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运用“大历史”的眼光与普遍联系观点,以点透面,见微知著,通过对影响中国20世纪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叙述,适度复原百年国史变迁之轨迹,透视其中所蕴含的内在规律,深刻揭示百年国史、国情变化的大趋势,明白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中国家和人民做出“三大选择”的内在必然性,从而更有效地面向青年大学生开展近现代国史、国情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本书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纲要》教学组集体协作的成果。全书由曹开云、于凯统筹设计,主要撰稿者有吴超、梁志平、冯洁、曹开云、于凯、高锡文等人。具体作者均在文后注明。全书最后由于凯、吴超做了统稿,并对各章标题和文字做了适当调整。由于编者水平所限,加之时间紧张,本书各篇叙事肯定还存在不足甚至错误之处,希望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加以修订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