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更为重要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健全、独立人格的培养,即便设置培养计划也因相关教育长官及高校领导未予足够重视和认同而徒具虚名。
上述质疑,不管其出发点如何,也不管其是否客观、全面与冷静,一定意义上讲,确实击中了某些问题的要害,具备了相当程度的合理性。2005年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提出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事实上,在当今知识型社会条件下,高校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借助于互联网等手段知道的东西有时候甚至比老师还要多,其所缺者主要是分辨和使用相关知识的方法以及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独立思考并解决相关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或者高校故步自封、不思进取,依然满足于“灌输”、“填鸭”式的传统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被学生质疑、否定乃至抛弃那是迟早的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国家人才培养制度的核心环节,其实施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关系到当代大学生暨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而且直接关系到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国家急需的创新型、发明型人才的培养。卓有成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从而及早选择正确的成才与成功之路,而且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人生征途中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最终成长为对祖国、社会和他人皆有所贡献乃至功勋卓著的创新型、发明型人才。然而,不无遗憾的是,我国部分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虽然做了很多,投入也不可谓不大,但是由于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并不是十分的明显。据了解,有相当多的学生都是纯粹为了拿足学分才应付着来到教室上课,即使好不容易坐进了课堂,也大多心有旁骛,忙着准备其他的“重要”课程,而授课老师也因“灌输”任务繁重根本无暇顾及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教学管理。由此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近乎绝缘的“两张皮”格局。由是观之,尽快革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对于高等学校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和必要!
我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地方普通高校。由于毕业生创新能力强、普遍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优势,2009年教育部授予我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0年,教育部又进一步认可我校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之前的2006年,我校还被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学会授予“中国产学合作教育示范基地”荣誉称号,属全国第一家。
与学校优质的专业教育成果相得益彰的是,我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也卓有成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简称“05方案”),全面推进我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让后者更好地为我校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和培育保驾护航,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自2008年9月起,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对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重大的教学改革,其中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求所有的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务必坚持以下五大原则:
(1) 课外自学与课内参与相结合;
(2)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3) 能力训练与知识传授相结合;
(4) 人格塑造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5) 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
简言之,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从心底里树立“大思政课”的概念,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政课”但又不只是“思政课”、是“理论课”但同时也是“实践课”、是“知识传授课”但更是“能力训练课”的道理。
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而言,以徐吉平副教授为首的课程教研团队,在上述原则精神的指导下,锐意进取,大胆革新,果断摒弃传统的“灌输”、“填鸭”式教学模式,转而大胆采用“案例、讨论及辩论”式教学方式,把尽可能多的学生吸引到每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来,不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学生的信息抓取及分辨能力、临场反应能力、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及创新能力等都得到了非常好的锻炼与提高,曾经的“老师要我学”变成了现今的“学生我要学”,而最为重要的是,全面教学改革计划实施之后,无论“案例课”、“讨论课”、“辩论课”还是“案例讨论辩论综合课”,由于大量发掘并吸收了学生的智慧,使得每一具体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位置关系都不呆板固定,而是实行动态调整的方式,有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扮演满腹经纶、滔滔不绝的“老师”,而老师自己也经常不得不主动或被动地成为认真听讲的“学生”,“教”与“学”以这样一种方式实现了“无缝对接”,“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得以彰显。
本书分为六篇,包含了三十八篇案例,共计五十余个生活镜头,内容分别涉及“大学生活适应”、“理想信念与人生使命”、“人生目的、态度与人生价值”、“人生环境与人际交往”、“道德修养”、“法治素养”等六大主题。除少数最新资料外,所有素材都是“基础课”教研团队在过去几年中多次使用过的,因而无论从选题还是评析的角度而言,都较为成熟,足以支撑“基础课”的根本教学目的,即: 为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理论总动员。
本书的编撰动因及意义主要有三: 一是为本校的“基础课”教学及一年级新生的课内外自学提供方便;二是树立一个实证样本和标靶,便于国内外同行有针对性地就我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含“基础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今后继续改进与提高;三是为那些已经进入社会、没有或者已经错失了接受“基础课”洗礼机会的年轻朋友们提供一个有内涵、有价值的辅助读本,以帮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征途中少走或不走弯路,早日成长为一个对自己、对国家与民族、对社会、集体与他人皆有所贡献的人,至少,也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公民。
最后,我还想专门跟大学生朋友讲几句。人生,无论短长,总免不了会有磕磕碰碰,上天不会偏爱某一个人也不大可能真心去同情弱者。许多时候,成功与失败近在咫尺,生存与毁灭也就一念间的事。因此对于人生之路究竟该怎么走,我们真的应该早作思考和准备。本书的六位作者(徐吉平、李玉霞、程玉莲、王洁、尹乃春、杨晓华)作为长期从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及相关研究工作的一线骨干教师,均具有非常丰富的阅历和经验,不仅对各位所面临的种种人生问题及困惑了如指掌,也深谙化解之道,相信大家在阅览本书之后一定会有所启发和成长。身在旅途,务必一路珍重。我衷心地祝你们平安、幸福。
张健明张健明,法学硕士,现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兼任校发展规划处处长,曾于1998年、2001年和2009年三次获评“上海市育才奖”,2004年和2010年两度获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学名师”称号,系本书编撰的总策划人及顾问。
2012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