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思想博大精深,要想完整概括其精华,实属不易。尤其是对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老师来说,要在有限的时数内,深入浅出地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就更加不易。自从2005年教育部颁布05改革方案以来,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改革。2007年9月为配合新课程体系,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面推出,新教材将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政治经济学”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并增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和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内容上更为完整,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在连贯性,在结构上更为合理,清晰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和理论的落脚点,使学生得以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
新教材使用后,一方面好评如潮;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也遇到了一些如下问题。
第一,新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较为深刻和全面的把握,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会贯通。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活动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和其他专业课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线教师具有迥异的学科背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针对新教材内容,帮助一线教师较快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内容,持续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认同度,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第二,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师新生力量的加入,青年教师在一线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他们有激情,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动向,善于运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流行语言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讲解内容,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活动带来一股清新的活力。但是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了解不够深入,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够准确。如何针对这一群体,帮助他们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第三,新教材使用以来,如何通过教学活动来展现教材的精深要义,是当前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深化改革的重点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上得精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要求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要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深要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真正入脑入心,产生共鸣,从而展现思想的魅力。[2]马克思主义核心概念的中国化进程及其当代价值前言[3]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与深刻解读教材内容密不可分。参与本书编写工作的都是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一线教师。大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深切感受到只有深刻把握教材内容,融会贯通,才能为同学们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我们认为,尽管教材内容极其丰富,但如果以核心概念为主线来串联各部分内容,可以比较快速地抓住教材的中心思想。因而我们尝试编写一本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概念的教辅资料,以期解决目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条块分割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涉及的概念很多,该如何挑选呢?经过反复讨论,我们确定围绕教材主体内容,在准确传达教材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挑选和串联核心概念的基本标准。这样的选择标准出于如下几个考虑。
一是正如邓小平所说,学习马列要精,要管用。我们理解邓小平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现实服务,要有现实关怀。现实的关怀要求理论要有指向性,要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解读社会各种现象问题。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运用抽象的理论观察社会现实,做出合乎理性的判断。
二是如何确定理论的指向性呢?毛泽东曾说: “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706707.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它就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紧密相连,如何在经济落后的中国建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预言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实践需要催生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我们“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与路径,使国人百年强国之梦成为现实。可以说,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来选择核心概念,一方面可以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实践为基础的特色,比较好地将理论问题与现实解答结合了起来;另一方面也显现出这本教辅资料的鲜明特色,避免与同类教辅资料内容、体例等方面撞车的尴尬局面。
除了选择标准的独特性,我们在编写这本马克思主义核心概念的体例上,也尝试有所创新。核心概念的撰写顺序一方面尽可能体现教材本身自有的逻辑顺序;另一方面我们根据这些概念彼此之间的关联度,形成几个相对独立的版块,每个版块都围绕一个大致相同的主题,使这些概念之间具有了相对明确的指向性。本书一共选取了二十个核心概念,具体编排的情况如下。
第一章: 综述。就马克思主义的初始化含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情况进行梳理,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一个马克思主义思想演化特别是伴随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而演化的历史。这个部分相当于全书的导论部分。
第二章: 有别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新思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不仅出现了许多新词汇,如物质、意识、唯物辩证法、真理、实践等,而且带来了哲学领域的变革。观念的更新一方面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另一方面也推动新的价值观的形成。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就是新旧思想转化过程的产物。这部分主要涉及教材辩证唯物主义以及认识论部分的内容。
第三章: 社会变革的理论依据。中国传统思想中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论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近代西学东渐过程中,进化论一度替代传统历史观成为主流。新文化运动的末期,唯物史观替代进化论登上历史舞台,它对社会历史的逻辑论证超越了进化论,为国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坐标,成为新的世界观构建基础,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部分主要涉及教材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的内容。
第四章: 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与评价。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对现实资本主义的批判。对资本逻辑的认识和评价是构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前提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与评价反映了我们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与艰辛。这部分主要涉及教材对资本主义认识部分的内容。
第五章: 回顾、反思与前瞻。马克思主义产生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不仅见证了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到国家资本主义时期的重大变化,而且也见证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历程。时至今日,“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仍然是人类未竟的理想。金融危机的爆发提供了人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契机,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理解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怎样看待当今中国的改革?这部分主要涉及教材关于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
五个版块的内容基本涵盖了教材的核心思想,同时也力求能够反映近年来学者们对这些概念的深入解读和独到见解。当然,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肯定存在不少缺陷和不足,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和研究活动向纵深发展,也真诚地欢迎兄弟院校的同人们批评指正。
编者201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