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始自1978年年底的改革,直到今天已经历了35年的历史进程。35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但中国却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变迁。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1978年中国的GDP仅为3 6452亿元,按当时汇率(1美元∶17元人民币,1981年)计算,约合2 1442亿美元,人均GDP为381元,约合224美元。
①改革开放以来,从1979年至2011年,中国保持了年均99%的经济增长速度,2011年经济总量达到473 104亿元
②,按照2011年人民币汇率年平均价6458 8
③,约合73 2495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中国GDP初步核算数据已经达到519 322亿元。
④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享有过最为辉煌的物质文明。根据2001年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巴黎出版的安格斯·麦迪森著作《世界经济千年史》一书提供的数据,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前的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经济总量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近1/3。然而,自近代以来中国却大大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表现出的奇迹般的绩效以及蕴藏的巨大潜力表明,中国这个几经兴衰的数千年文明古国,在世界舞台上再次崛起的势头已不可逆转。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种崛起带给世界的冲击和震撼,是不言而喻的,这将会重构世界新格局。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不论人们对中国怀有什么样的感情,都希望了解中国。因为中国的现状如何、将向何处发展,不仅关系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切身利益,也会对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第24、69、588页数据计算。
②国家统计局2013年1月7日发布的2011年中国GDP最终核实数。
③《中国统计年鉴》2012,62。
④国家统计局,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情况。国家统计局网站2013年1月19日发布。
然而要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我们这些长期生活在其中,甚至亲身参与过整个变革过程的人,对它的了解,也往往是零乱而片面的。因为中国的情况实在是太复杂了。中国既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特点,又曾是一个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现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虽然中国政府宣布已经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这种建成是初步的,在许多方面这种转变并未彻底完成。
转变意味着原有经济运行轨道的变化,也就是转轨。中国经济整个改革过程交织着三重转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轨、由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每一重转轨都意味着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都会改变各社会利益阶层的关系,都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从历史上看,这三重转轨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里都曾经发生过。例如,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轨,以英国工业化早期的“羊吃人”运动为例,曾经历了数百年的剧烈动荡才得以真正转轨成功。又如,由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轨,以哥伦布地理大发现为起点,非洲、拉丁美洲、亚洲,都经历了血与火的历史(如中国的鸦片战争),宗主国与殖民地的战争、劫掠、冲突,成千万上亿人口的牺牲,封闭型经济才得以转化为开放型经济。再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看看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人民承受的转轨之痛,俄罗斯从世界第二大“超级大国”的地位一落千丈,就可以感知这种转轨之难。而在中国,这三重转轨却是在同一国度、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同时发生。每一重转轨必然带来的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许多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却层出不穷。改革浓缩了现代化的进程,也浓缩了实现现代化过程的艰难。这是中国的发展与其他国家发展的不同之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学院开设的《中国经济概论》课程,迫切需要一本比较系统地论述中国经济基本状况的教材,以使学生能够对中国经济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把握。本教材承担的正是这一任务。笔者意识到,中国经济自成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差异极大,又有一套自己的术语系统和理论框架,企望不费气力地轻松学习,是比较困难的。本教材的写作力图从纷繁杂乱的现象中理出脉络线索。所以本教材虽然拥有大量的最新资料数据,但并不是资料的堆砌体;它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实际运行的描述剖析。所运用的理论,既有以宏、微观经济学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理论,也有发展经济学理论。严格地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发展经济学理论都曾经予以探讨,因此本教材也带有一定的发展经济学国别分支的色彩。当然教材的研究不仅限于此,其内涵与外延,都比发展经济学要宽得多。
本教材的编写主要采取改革前后对比分析的方式,采用与规范的经济理论进行对比的方法,在阐释对比的过程中介绍中国的情况。作为第二版修订稿,考虑到历史的延续性以及学生其他配套资料难以随之更新的现实约束,因此本教材在体例上沿袭了第一版的整体框架,只在具体内容、政策、提法、数据、资料等方面进行了更新和修订。
本教材分为12章,基本覆盖了中国经济的主要方面,大多数章节都是沿着该章所论述问题在计划经济的过去、转轨过程的现在和进一步改革的未来这一线索展开,使读者了解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掌握中国经济的变动轨迹和方向。这12章的内容简述如下:
第一章: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介绍1949年以来中国的发展状况、过程和目标,以过去、现在和未来为线索,全面展示中国经济各方面的发展。
第二章: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主要介绍计划经济及其得失、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对中国由计划经济国家转变为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有一个基本了解,这对于学生理解今天的现实经济运行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章:中国的二元经济与产业结构。主要介绍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和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现状以及产业结构;并对引起世界关注的中国地区差距和中国产业结构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二元经济结构是中国最典型的国情特征,其存在和解决决定了中国经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走向。
第四章:中国农村经济。主要介绍改革前后农村经济的基本状况,分析中国农业的发展,尤其是粮食的供求问题。
第五章: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作为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国有企业是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主要介绍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区别、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的许多具体举措。
第六章:中国非国有经济的成长与发展。改革后的中国与改革前的中国相比,其本质变化之一就是非国有经济的崛起,这也是保证中国成为市场经济国家的前提性条件。本章主要介绍非国有经济中的三类主要形式:股份制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方面的相关情况和问题。
第七章:中国的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主要介绍改革前后中国的劳动就业制度及变化,并对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改革模式进行探讨。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都是压力沉重的话题。
第八章:中国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和消费。主要介绍了一些个人收入分配和消费的理论,中国改革前后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变、现状以及中国的贫困问题,并阐述了居民个人消费的变化。
第九章:中国财税体制。主要介绍公共财政、政府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以及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
第十章:中国金融体制。主要介绍中国金融体制由计划向市场的转轨、金融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架构设置、以间接调控为主的金融宏观调控基本确立、中国金融体系在国民经济中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中国金融业改革的新课题。
第十一章: 中国证券市场。中国证券市场是改革后才出现的新事物,本章主要介绍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及现状。
第十二章: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介绍政府实行宏观调控的经济学原理、政府的经济职能、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行的宏观调控活动,并分析了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基本手段。
本教材是为了满足远程教育和校内本科教育的需求而编撰的,主要依托有二:一是由笔者主持编撰出版的《中国经济论纲》(第三版)(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笔者对曾经参与过《中国经济论纲》第三版初稿写作的各位同人表示感谢。为适应远程教育的需要,笔者按照自己设计的框架体系和研究思路重新调整了结构和内容,同时还设计了大量的综合练习题。二是2007年笔者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经济概论》,经过数年的使用,一些内容已经不合时宜,大量数据、资料已经过时,所以此次修订,尽可能进行了更新。教材末尾的“综合练习题”分成十二个部分,分别对应于每一章,例如“综合练习题(一)”对应于第一章,“综合练习题(二)”对应于第二章……,可作为每一章的同步练习。尽管笔者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殚精竭虑,反复批阅,多次增删修改,但由于各种条件和自身能力所限,仍不免有粗疏纰漏之处,欢迎各位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韩琪
2013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