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大学语文作为全国各类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已得到高校师生日益增强的关切。但这门课程在中国高校的命运却颇显曲折。建国前在我国各大学即已普遍开设“大一国文”,是一年级大学生必修课程,而且这也是世界各国大学至今仍沿用的通例。而建国后经院系调整,全盘搬用苏联的教育体制,将高等院校中的文科、理科和工科各自分开,在过分强调专业教育的背景下,文化素质教育被严重边缘化。于是,大学语文这门可以起到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基础课程消失了二十多年。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一直影响到今天。

  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高校相继恢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经过30多年的实践,其意义得到充分的显现,对于提高高校各专业学生特别是理工专业学生的文化水平,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相信,在当前进一步强调“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时代趋势下,大学语文的生命力与重要性会越来越普遍地为人们所认识。

  随着这门课程的建设,大学语文教材出现了许多种版本,且大多出自专家之手,各自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这门课程的基础性质及其宽广的涵盖面,各种教材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大体看来,多数教材都是选择中国古代和现当代的各体文学名篇加以注释讲解,表现出明显的重文学倾向,类似历代文学作品选读。当然,大学语文课程应当具有提高学生文学欣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但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大学语文还承担着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培育学生人文精神乃至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所以,在教材的编写方面,就应该为适应这样的要求而进一步作出创新和改革。

  鉴于此,我们新编了这本大学语文教材,试图体现出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全新的体例结构。全书主体以历史线索为经,以具有核心价值意义的文化文学现象为纬,形成八大组团式结构。其次是宽广的思想文化视野。全书试图通过八大组团的展示,使中国思想文化史的核心以文学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所选作品既是文学史上之杰作,又显传统文化之集萃。再次是选文的经典性。鉴于多数大学语文教材选文过多、泛而不精,这本教材特别注重对历代范文的精选,在宏阔的视野下,通过精选的作品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同时也适应本教材作为一个学期课程的实际需要。最后是精讲与拓展的结合方式。全书共八篇,每一篇先概述,以宏观梳理源流、特质、影响,次则对每一入选作品进一步作题解、注释、讲析,务使文本解读精透,再则于每一篇后附拓展阅读书目,以期扩大读者视野,引发更多思考、联想与兴趣。

  编写这本教材,我们希望能够发挥如下作用。第一,希望借助这本教材,通过一个全新的视角激活学生以往的文学史知识,为进一步深入理解、欣赏中国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欣赏与语言表达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希望通过这本教材一方面优化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本课余阅读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读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升文化素质,培育人文精神,完善人格理想。第三,希望通过这本教材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宏观把握与微观解析的结合中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诸多学术观点的介绍中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第四,希望通过这本教材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细致的课堂讲析与广泛的拓展阅读的结合中,使学生感受到一个知识点背后的广阔空间,从而促发其继续深入探究的兴致与精神。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以及编写时间等问题,本书肯定存在不足之处。至于能否达致我们希望的目标,也有赖于课堂教学的检验。编者诚恳地盼望广大师生及读者们惠予指教,以便再版时补充、修正。

  

    

                                                             许  总

  2012岁次壬辰草长莺飞之月于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