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处在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危及公共安全的重大事件。研究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是各种公共安全事件的高发期。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保障公共安全的有效体系,对公共安全的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还很薄弱,与发达国家和国际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种现状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4年5、6月份,国务院委托中国工程院讨论制定我国12年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会议将所有学科分为20个门类,公共安全列第9类。公共安全研究内容包括六个方面:自然灾害、事故灾难、防恐反恐、基础设施保护、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之后,关于公共安全的研究逐级在许多地方展开。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河南理工大学在2004年向教育部申报成立全国第一个公共安全管理本科专业,并于2005年招收了第一届学生。为了尽快建立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学科体系和教育体系,我们从2003年开始研究和引进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的相关文献,特别是主要的法律法规、政府文件、国家预案、指导手册、大学教材等,同时着手建立自己的教材体系。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组织编写并出版了以下教材:
《中国公共安全管理概论》(战俊红 张小辉);
《西方公共安全管理》(夏保成);
《美国公共安全管理导论》(夏保成);
《公共安全法律法规概论》(张付领 刘宇等);
《国家安全论》(夏保成 刘凤仙);
《社区与家庭公共安全管理实务》(杨桂英 杜文);
《中国危险与灾害》(夏保成、张永领、张小兵 肖淑敏等);
《公共安全管理概论》(夏保成、张平吾);
《突发事件应急演习与演习设计》(夏保成、张小兵、王慧彦);
《突发事件现场医疗救援的技能与方法》(冯巍).
《突发事件应对案例分析》和即将出版的《公共安全学原理》,也是该教材体系的一部分。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们是这个专业的“新兵”,自身水平有限,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教材显得稚嫩,有许多不足和缺陷,恳请同人和读者指教。
夏保成2011年11月于河南理工大学转变学习方法,学好应急管理(代序)
--在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2011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今天是应急管理学院新生开学典礼,作为名义上的院长和老大学生,我在这里和同学们讲三个问题。
一、 学习要成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信息网络囊括全球,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正在形成,不学习就会被社会淘汰。
1. 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
2010年河南省有154万初中毕业生,报考高中的学生人数为85万人,有69万毕业生直接进入社会。2011年全省有156万初中毕业生,报考高中的学生人数为82万人,有74万初中毕业生愿意直接进入社会。目前,我国18~22岁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26%,河南省只有24%。所以,高中毕业能够进入大学学习是幸运的,能够成为本科生更幸运。这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结果,更是你们自己不断努力刻苦学习的结果。大学录取通知书浸透了你们的心血和汗水,不要浪费每一分钟,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2. 大学生学习和就业压力在加大
2008年山东参加高考的人数为80万人,2011年已经下降到58万人,4年时间减少22万考生,而招生计划却由当年的43.7万人增加到48.4万人,生源较少与招生计划增加形成叠加效应,录取比率大幅度提高。根据山东教育招生考试院公布的数据,2011年山东省专科招生计划为29万人,实际录取人数24.8万人,比计划少录取4.2万人,且录取分数线已经降到180分,线下的考生仅剩3000多人。这就意味着高考满分750分,每科只要考到30分即可被高职高专录取。我省2011年的情况与山东大同小异。我省2010年高考报名人数96万人,2011年报名人数85.5万人,考生减少10万人。2011年录取60.3万人,录取率达到70.5%,最低录取分数160分。招生计划还有7万,但160分以下的考生只有1.6万人,160分以上的考生有19.8万人未能进入希望上的学校。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更多的青年学子获得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同时也意味着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加大。1977年恢复高考时全国招生27.3万,2011年全国招生675万,增长了近24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古代劝人学习,最常用的是利诱法,“学而优则仕”,但这句话的前半句是“仕而优则学”。一个立志要为社会作贡献的人,必须在选择职业的同时不断接受社会的选择,坚持不懈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突发事件应对案例分析转变学习方法,学好应急管理(代序)3.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前景光明
马克思说,问题是时代的口号。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自然灾害频繁、事故灾难多发、社会矛盾凸显、公共卫生事件时现,使得应急管理从临时性应急向政府的常态性工作转变。问题和矛盾的解决不断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历史正是在问题和矛盾的不断产生与解决的循环过程中向前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决定就业的前景。应急管理水平是检验政府的执政能力强弱的标志,应急管理人才决定应急管理队伍水平高低。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加强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是当前社会管理的迫切需求。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国家需要的应急管理人才是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学科和专业必定就业前景光明。
二、 学习要和思考结合起来
学习很重要,思考更重要。两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则不能成就事业。
1. 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罔
善学者都是学习和思考结合的典范。人因思考而站立,思想因问题而升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是每事问。牛顿被苹果砸头想到万有引力定律是思考的结果,马克思思考了生产资料与社会政治之间的关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思考改写了物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让我们学会探究自己的心理,这些都是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典范。知识是思考的基础和要素,没有知识的思考是胡思乱想。但所学知识应当做到融会贯通,融通的路径是努力思考,由表及里,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把问题想明白,把知识学透彻。思考越经常,思想越丰富;思考越具体,思路越清晰;思考越深入,结果越正确。知识只有和思考结合才能成为智慧,认识事物现象和事物本质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创造符合人类需要的有益成果。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智慧是知识的高级形态,选择有用的知识学习需要智慧,创造新知识更需要智慧,因此学习和思考不能偏废,思考比知识更重要、更有用。
2. 学习钓鱼的方法更重要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学习者的角度看,学习钓鱼比接受现成的鱼更重要。人类的知识已成浩瀚的海洋,生命的有限和知识的无限,要求我们必须学会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攫取自己需要的知识。从人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看,小学要养成学习的兴趣,中学要养成学习的习惯,大学主要是领会学习的方法,形成学习的能力,靠自己的学习能力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汲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大学阶段的学习是为就业做准备的,未来做什么工作并不完全由自己说了算,所以学习的知识有可能用不上,但再学习的能力却永远都不会过时。在大学阶段最主要是完成“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转变,学会学习。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培养不出杰出的创新人才,其根本原因是教育理念停留在孔子“传道授业解惑”阈限内,因此有了“钱学森之问”。美国微软的盖茨和苹果公司的乔布斯都是大学肄业,却有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创新能力。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弥补培养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的木桶短板,把灌输式的科学知识传授和启发性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的标志是会不会追求知识,因为一个人追求知识获得的基本都是有用知识,而被灌输得到的知识则未必都有用。读书能力、听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能力、选择舍弃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寻求问题答案能力都是追求知识的能力,因此也是大学阶段应该着力提升的能力。
3. 学会思考才会提升竞争力
信息过剩牺牲人的思考能力。当今我们陶醉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手机、报纸和广播电视不断提供各种信息,使人应接不暇。走路、开会、睡觉,手机会随时响起,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回电话、回短信。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已经被手机和网络“绑架”。在充分满足信息欲望的同时,思考的时间似乎变短了,思维空间似乎变小了。不是因为我们比前人愚钝,而是我们不像他们那么在乎思想,使得思想日趋式微。信息相对于思想来说曾经是有用的材料,21世纪以来信息爆炸使信息成为思想的竞争对手。人们被淹没在浩瀚的信息中,即使有心也没有时间去加工提炼,而且大多数人也不想去做。就像有了手机储存号码后我们不再刻意记住别人的电话号码一样。依靠网络搜索引擎获取答案实际上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人们开始调整自己记忆信息的方式,不再通过记住信息本身来记忆,而是更多地记住在何处找到这些信息。例如,因商业红会出名的郭美美登上《时代》封面的谣言在网络上疯传,400多条跟帖之后,才有一条质疑。我们已经成为信息的陶醉者,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不缺少想知道的东西,但却缺少愿意去思考之人,思想者成为社会发展的稀缺资源。学习思考的最高境界是悟,悟是发现规律和运用规律的活动。悟的基础是博学和融通,博是基本,通是灵魂,漫长的积累、艰辛的探索,再加上聪明睿智才能达到悟。悟性高的人善于从繁杂的信息中理出头绪、找到方向,善于把个别的、具体的事物概括成抽象的结论和普遍的规律。
三、 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
学习不是为学习而学习,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要通过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把所学知识奉献社会。因此,教育也不是为教育而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1. 德育优先,厚德方能载物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品德的发展。百年之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人是社会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受社会规范的约束。社会规范是道德的底线,但要成为高尚的人,还必须有更高的做人标准。例如,诚信守诺的品质,吃亏和牺牲精神、宽宏大量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奋勇当先和见义勇为的精神,克难攻坚、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如果说才能和身体是人的硬实力,那么品德就是人生的软实力,而且是潜能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实力。人活着是要有精神的,大学生要胸怀大志,自强不息,志存高远方能成就大事业;大学生要虚怀若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学生要不怕挫折,百折不挠,“咬定青山”不放松;大学生要善待他人,公平正义,礼贤下士。美国第35届总统约翰·肯尼迪在1961年1月20日发表的就职演说中有一句著名的话: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索取和获得都要建立在愿意和勇于付出基础之上,所得必须等于付出,这是公平的内在要求。有道德的人,首先讲究的是付出。中国的古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学会做人的要义是终生修德。
2. 培养勤奋刻苦严谨的治学精神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古往今来刻苦学习的典型很多,如“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成语典故都是这样的例子。我们今天不会再像高玉宝那样站在教室外偷学,学习的机会比比皆是,关键在于愿不愿学、如何去学。学问是靠学习和研究问题获得的,学习和研究是件辛苦的事情,不能浅尝辄止,不能一知半解,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粘贴抄袭。教学相长,教师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耻下问;学生要如饥似渴,勇于提问,善于提问,善于借鉴联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只有刻苦学习才能长真本事。王国维《人间词话》把学习分为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百思求解,厚积方能薄发。道生于静,做学问要有坐十年冷板凳的坚强意志。
3. 学会合作,团队精神是科研的重要条件
21世纪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科技创新活动的集合性很强,靠个人单枪匹马和“灵光一现”成功的概率大大下降,多学科多领域联合攻关成为科学研究的主流方法。因此,从大学起,学生就要养成团队合作精神,乐于分享,不吃独食;善于与他人交流讨论,积极贡献自己的学习心得;乐于学习别人的经验,并从中受到启迪。团队合作精神已经成为企事业单位,特别是科研团队选聘人才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