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而技能和创意则是发展的源泉。信息素质作为这一时代的公民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给《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的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将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作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本书正是为围绕着这一目标进行创作的。衷心地希望它的出版能促进《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的教学与研究的发展。
本书以利用文献资料做研究为主线,系统地阐述了文献检索与利用的方法及过程,从选题、收集文献,到资料评估和使用,内容涉及制定研究策略、使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资料、评估资料,发现重要文献,撰写与发表研究成果,力求向读者展示一个完整的利用文献资料做研究的模式和流程。此外,本书还涉及了版权常识和学术规范。在引用他人的成果时,应遵循什么样的引用规范,以避免抄袭、剽窃之嫌,本书对此进行了阐述。同时还对研究活动中的其他常见问题,如合作研究及荣誉分配、论文署名原则等进行了讨论。
在撰写本书时,笔者坚持“科学规范、系统全面、简明实用、适合教学”的原则。具体体现在:对基本概念、检索原理与方法的介绍上,力求做到准确与规范,并富有启发性;在内容安排上,尽可能全面、系统,并注意全书的整体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介绍各种资源使用方法的同时,还对它们的特点、应用条件及内在的局限性等进行了探讨;在介绍各类数据库时,努力做到重点突出,以“点”带“面”。结合大量的实例,详细介绍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库,而其他数据库则以列表的形式提供。希望读者在掌握典型数据库使用的基础上,能够举一反三,了解和掌握其他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在材料组织和表达方式上,则紧密结合教学特点,尽量方便学生和教师使用。为此,在每章前,都以结构图的形式提供了本章的内容框架,使读者能一目了然地了解本章的基本内容。书中配有相应的习题,以及笔者精心设计的课程报告,内容涉及选题、制定检索策略及收集资料、资料阅读与笔记、拟定论文提纲、为论文选择合适的期刊投稿,以及建立与选题相关的资料库,力求为学习者营造一个学以致用的环境。
本书涉及了科学研究方法的内容。作为一名教师和研究者,笔者对于这部分内容仍处在一个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因此,在将本书奉献给读者之时,笔者真诚地希望读者对本书中的不足之处给予批评指正,使之逐步完善,以更好地适应于广大师生及相关人员的学习和研究需要。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首先要感谢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孙平教授,她为本书获得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项目资助,以及对全书的初审把关方面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正是由于她所给予的极大的信任、热情的鼓励和无私的帮助,使我顺利地完成了该书的撰写工作。感谢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肖燕研究馆员对书稿的第八章和第十章所提出的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感谢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童庆钧为本书推荐了合适的制图软件。
花芳2009年6月8日于清华园《文献检索与利用》一书在2009年出版后,得到了读者的肯定,迄今已印刷10次,达36000册,这令我鼓舞和欣慰。然而,距该书首次出版已四年,一方面文献检索技术与利用的研究发展很快;另一方面也收到了一些专家和读者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对我启发很大,于是有了修订该书的想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1)读者群体的扩大。当今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终身学习成为每个公民的生存需要,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个人独立学习的能力。文献作为知识的记录,是最好的学习资源,而掌握文献检索与利用的技能则是实现高效独立学习的前提。随着人们对文献价值与作用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个人主动利用文献资源来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自觉地把文献检索与利用的技能作为提高个人生活品质所必备的基本技能。今天,希望掌握这一技能的人群在不断增加,除了在校学习的大学生以外,还有那些有志于终身学习、渴望不断自我完善的人们。这就需要一个更为系统与全面的普及读本,将相关内容以简明实用的方式加以组织与呈现,方便读者使用。(2)为读者提升理性处理问题的能力提供一套实用方法。人生总是充满了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它们需要思考,需要抉择。正如北京大学的哲学教授谷振诣在《批判性思维教程》一书中所写的“世界和人生给我们带来疑问,疑问引起思考,思考要问为什么,回答为什么要运用分析和推理,接受或拒绝某种信念要依据好的理由,选择方案或做出决定要进行评估”,这实际上是要求人们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能像职业研究者——科学家那样理性地思考与解决问题,它包括明确问题,搜集证据,判断证据的可靠性,基于证据的逻辑推理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今天,丰富而庞大的信息资源、简单快捷的信息查询与获取方式、多元化的信息获取途径,为人们搜集证据、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选择,这同时也意味着人们需要有更高的策略与技巧对信息进行鉴别、分析与处理,以保证基于它们所做出的决策和行动是合理的、最佳的。而文献作为一种高质量的证据来源,对它的分析与利用能力则构成了个人理性处理问题的基础。为此,本次修订优化和浓缩了文献资源与检索的内容,扩充了文献分析与利用方法的介绍,新增以下章节 “文献定量分析初步”(第七章)、“批判性思维方法及应用”(第八章)、“文献调研方法”(第九章)、以及“文献的加工与管理方法”(第三章)等,使全书的结构更加合理。
一个信息需求无非要解决“查什么”“何处查”“如何查”“如何用”四个问题,为此,作者从“知源、知取、知用”三个层面介绍文献检索与利用方法。全书分为文献资源及管理、文献检索、文献分析与利用、以及版权常识与学术规范四部分,共11章。
[1][2]第一部分(一至三章)为文献资源及管理方面的内容。首先根据文献的权威定义,得出知识属性是文献的本质特征。然后分析讨论了文献的产生以及文献、信息、知识、情报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得出文献是研究成果的记录这一结论。接着介绍了文献的类型及特点,并结合电子书与电子期刊,介绍了电子资源的使用方法及特点。讨论了两个中心(文献中心——图书馆、信息中心——因特网)的资源特点以及它们在研究活动中的作用。文献有序化是文献检索与利用的前提。针对文献资源的管理问题,介绍了文献整序与加工的系统化方法——文献编目,在此基础上讲解了文献检索工具的编制原理。最后,作为一项实践活动,介绍了如何利用资料管理软件建立个人资料库实现资料的积累与管理。
第二部分(四至六章)为文献检索方面的内容。结合文献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作用,将文献检索分为三类检索问题(相关文献检索、查找馆藏以及事实与数据检索)进行介绍。着重介绍了文献检索的原理及方法,相关文献检索步骤、检索式的编制以及检索效果的评价指标。介绍了单篇文献的检索工具——文摘型数据库的使用方法;然后介绍了利用工具书获取事实与数据的方法。
第三部分(七至十章)为文献分析与利用方面的内容。首先介绍了两类常用的文献定量分析方法:文献数量的统计分析以及引文分析方法。作为应用实例,介绍了两个典型的文献定量分析与评价工具——《期刊引证报告》JCR和《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然后,针对证据的分析与逻辑推理问题,介绍了证据的可靠性鉴别、批判性阅读、论证的基本规则以及构造有效论证的方法。最后,结合文献调研这一典型活动,从选择研究课题、制定研究策略、利用图书馆和因特网收集资料、评估资料,发现重要文献、追踪最新学术进展、以及论文写作与发表等几个环节全面介绍了资料利用方法。
第四部分(十一章)为学术规范方面的内容。内容涉及版权常识、合作研究及荣誉分配、论文署名原则等。
在将本书奉献给读者之时,作者真诚希望读者对本书中的各种缺点和不足给予批评指正,使之不断完善,以便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作者在此要感谢清华大学将此书作为学校的名优教材建设项目给予资助,为此书的顺利再版提供了经济支持。同时还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工作人员,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工作,使此书的第2版得以早日问世。
花芳2013年12月20日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