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国际贸易实务涉及知识面广,中间环节多,具有涉外的活动特点,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地介绍和具体说明国际货物买卖和实际操作的程序、做法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国际贸易惯例。特别是在进出口贸易实务方面,贸易术语是订立销售合同、运输合同、保险合同等的前提与基础。正是由于国际贸易术语的作用重要,国际商会(ICC)自1936年首次编撰、发布了《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并于1953年、1967年、1976年、1980年、1990年和2000年进行了六次修订。为了充分反映2000年以来国际贸易领域的新变化和完善惯例文本本身,国际商会于2011年1月1日正式推出了《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删去了《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00》中的四个术语:DAF、DES、DEQ、DDU,新增了两个术语:DAT和DAP。这样《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共有11种贸易术语,按照所适用的运输方式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的术语七种:EXW、FCA、CPT、CIP、DAT、DAP、DDP;第二类为适用于水上运输方式的术语四种:FAS、FOB、CFR、CIF。并取消了“船舷”的概念,强化了买卖双方对安全相关信息的提供义务。修订的具体情况体现在进出口贸易实务操作指南的八个阶段。
交易前的准备阶段:如何寻找客户,对客户进行深入的资信调查,并熟知各国的贸易文化,理解《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的术语和出口商品价格构成;作好出口报价与还价预算,进口成本预算和利润预算工作,为进出口业务的磋商做好准备。
交易磋商阶段:询盘、报盘、还盘、成交;外销合同的签订。
信用证传送阶段:开证、审证和改证。
组织货源阶段:内购合同的签订。
履行合同阶段:租船订舱、报保、报检、报关;款项收付、核销、退税。
处理争议阶段:进出口货物出险与索赔。
核算效益阶段:核算利润。
总结得失阶段:总结上笔贸易成功经验和教训,以便下笔贸易做得更顺畅、更成功。
虽然这八个阶段在时序上有先后,但每一阶段的进行须通盘考虑,使每一个阶段相互衔接好,才能确保进出口贸易顺利进行。
本书针对以上八个阶段分十二章介绍,在第十三章中利用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让学生分别扮演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出口地银行和进口地银行五种角色,模拟进出口贸易环境,通过在实习中各种角色相互竞争和协作关系的体会,使学生理解在实际业务中客户、供应商和银行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从而达到熟练、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交易的主要操作技能的目的。
本书由徐盛华、郑明贵两位教师经过长期调研编写而成。在第2版中,我们对部分章节进行了增减与调整,如增加了第五章第二节申请原产地证明书,第八章商品编码及协调制度,第十一章第三节主要出口单据的填制示例,还对部分章节进行了次序调整,并对全书内容进行了细致地推敲,力求内容更加完善。
本书采用了许多专家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感谢。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失当之处,敬请读者及同行批评指正。
编者
2012年5月
进出口贸易实务操作指南(第2版)
目 录
·II·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