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家庭教育究竟应该用言教更多些,还是用身教更多些?大多数父母也很迷茫。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宰相的夫人很重视儿子的前途,她天天不辞劳苦地劝诫儿子要努力读书,要有礼貌,要讲信用等。而宰相却是清早离开家去上朝,傍晚回来便看书。望子成龙心切的夫人终于忍不住说:“你不要只顾着你的公事和看书,你也应该好好地管教儿子啊!”宰相眼睛不离书地说道:“我无时无刻不在教育儿子啊!”

  

  其实家庭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既要讲究言教,又要讲究身教。身教也可叫做“无言之教”。“无言之教”,不只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能够收到一般教育难以达到的效果,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无言之教”自古以来就有。“良师行无言之教”广为传诵。孔子也比较信奉无言之教。他曾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意思是说好父母靠行为、行动去教育人、感染人。

  也就是说父母要为孩子做出样子,树立榜样。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父母要求孩子做好之前,自己首先要做好,父母的行为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孩子良好品质的培养极其重要。

  当代著名文学家老舍,一生都在坚持自己收拾房屋,打扫卫生。他的穿戴非常整洁,但不求华贵。这些都是受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老舍自己所言:“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有很大影响的,也有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由此可见,父母对子女影响最大的是“身教”。

  身教胜于言教。父母空喊一百遍口号,不如一个以身作则的具体行动。

  因此父母不要认为,只有当我们与孩子谈话,或者教导他,或者命令他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刻,即使我们不在家的时候,我们也都在教育着孩子。我们怎样穿衣服,怎样与别人交谈和怎样谈论别人,怎样高兴和哭泣——所有这一切对孩子都具有重要意义。孩子能察觉到我们声音中的细微变化;我们思想上的所有变化,均会通过无形的途径传达给孩子,而我们却没有察觉。所以,做父母的更应注重身教。

  一、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父母教他什么样,他就会模仿成什么样。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用以映物照人的。而镜子照人的时候,既能照出人的容貌,又能照出人的精神。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曾说过:“孩子是映照父母行为的镜子。”的确如此,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我们对他笑,他就对我们笑;我们对他好,他就对我们好!如果父母有心,好好看一看自己的孩子,他们就是我们最真实的镜子,一点也不走样地照出我们真实的心理状态。

  孩子身上的优良品德表现,往往是父母的积极影响所致;反过来,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也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原因。

  孩子来到人间,刚开始时是一张白纸,孩子的好坏大部分源于父母这面镜子。

  一位父亲曾视为笑料地讲述了他和儿子的一段对话。这位父亲说:“儿子,你这几天总是玩游戏,就不能控制一下自己,把精力用到学习上吗?”儿子回答:“你还说我呢,我爷爷经常告诉你不要在外边玩麻将,你怎么还总是整宿地玩呢?”一下子弄得这位父亲语塞起来。

  日本教育家谷口雅春说过:“孩子的言行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家庭和父母的精神,所以希望孩子好,首先自己要起模范作用。父母或教育者的日常性言行,对培养孩子的人格有最强的说服力。”

  美国希尔博士认为,父母是家庭环境的主要创造者,是孩子的天然老师,其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怎么估价都不会过分的。

  在家中,父母的最大作用就是发挥“镜子”般的作用。父母要引导孩子热爱学习,从而帮助孩子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人只有真正地认识自己,才能克服自己的弱点。而人是很难认识自己的,了解自己几乎都是通过别人的反馈而实现的,就像人们通过照“镜子”来观察自己、认识自己一样。所以,孩子照父母这面“镜子”的时候,最好是看不见父母明显的“指示”和“要求”,而是接受父母的影响,但他又没有觉得被动,而是觉得心情愉快,这时,父母的想法就很容易内化为子女的选择,这就形成了子女的态度。

  

二、上梁不正下梁歪

  美国有这样一个家族,名叫珠克家族。在珠克家族近8代中,老朱克是一位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棍,这个家族的子孙中,有几百人当过乞丐或流浪者,400多人因酗酒致残或致死,60多人犯过诈骗和盗窃罪,7人是杀人犯,没有一个有出息。

  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不能成为良好的道德模范,就不要奢求孩子道德高尚。大多数时候,孩子的不正当行为都是父母言传身教的结果。

  孩子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中启蒙成长,父母是什么样,孩子就会跟着学什么样。一个整日赌博的父母又怎么保证自己的孩子不成为赌棍呢?一个成天酗酒的父母又怎么保证自己的孩子不成为酒鬼呢?

  美国有一所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比如“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些俗话是很有道理的。主持这项研究的科学家维克勒马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通常受到父母不良饮食习惯、吸烟和酗酒等不健康行为影响的青少年常常会效仿父母的行为。

  这个研究小组访问了330名美国中西部的白人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了解他们在饮食、运动、吸烟、喝酒和睡觉等方面的习惯。

  这个研究小组还发现,青少年不仅在总体上仿效他们父母有害于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还常常继承与父母相似的个别有益于或者有害于健康的行为,比如吸烟或者运动、锻炼等。

  这个研究小组进一步指出:“男孩健康的生活方式往往与父母的生活方式更为类似,而女孩则更可能效仿其母亲的行为。”

  孩子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被造就成什么样的人。因此作为“上梁”的长辈对“下梁”来说,要扮好榜样的角色。

  教育家斯宾塞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对待儿童没有同情,他就会变得没有同情心;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培养他们友情的最好手段。”

  中国有句老话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也从一个侧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父母对子女的影响。

  因此,父母必须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完美的人格力量,这是教育好孩子的基础。

  

三、虎父无犬子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当然这是一句奉承的话。但从遗传学角度来说,的确有很多天分上的东西是靠先天遗传而定的,虽然有时候此说法显得太过武断。尽管“虎父”无“犬子”只是相对而言的说法,但这也可以说明父亲对儿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历朝历代流传千古的无数父子英雄,更是一次次印证了“虎父无犬子”这句俗语。

  战国末期的王翦是破赵灭楚的大英雄,打开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大门;儿子王贲也是好汉,灭魏平燕收齐,把六国彻底打扫干净了。嬴政一统天下的伟业基本就是这父子俩包办的。

  汉朝大将李广,射术卓越,百步穿杨,为大汉朝立下了许多军功,人称“西汉的飞将军”。儿子李敢也和他一样勇猛善战,数次远征,立功非小。

  三国时期,吴国大都督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他死后,儿子陆抗继任,使晋不能南下长江统一中国。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李世民父子英雄,横刀立马,豪情相照,终能成就开唐大业。

  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他们父子三人就占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个名额,文学才华相互辉映,在文学史上成为美谈。

  南宋岳飞父子精忠报国,名垂青史。岳飞收杨么、破伪齐、收复襄阳六郡,之后又破金兵主力于郾城、颖昌,取得了南宋抗金的最辉煌的胜利。岳云自小参军,在岳飞的调教下成为岳家军中冲锋陷阵的猛将,颖昌一战更是声名远扬。

  清代宰相索尼、索额图父子权臣,将才比肩,皆是饱学之士,终能在历史上演绎一段父子宰相的佳话。

  “虎父无犬子”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多数情况下,父辈的辉煌,儿女的皈依;父辈言传身教,儿女后生可畏;父辈的开拓,后辈的创新;父辈的谆谆教诲,后辈的默默相随。

  英国文学家哈伯特说过:“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

  的确如此,这是因为父亲若是一个英雄,他就能够对子女的成长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同时创造更多对子女成长有利的条件。

  父辈的一些成功特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代:父辈的交际圈、父辈的光辉史、父辈的严家训,均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辈形象的品牌效应是孩子形成良好品格和魅力人格的重要源泉。对于男孩来说,那就是“虎父无犬子”;对于女孩,毫无疑问父亲是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男性,父亲的形象及品牌效应将决定女孩子长大之后在择友、社交等诸方面的品格。

  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亲的行为举止将给孩子树立一个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在孩子心目中的英雄就是他们很想去模仿的人,一个越具有同情心、品格优秀、诚实正直,并以身作则的父亲,就越容易吸引孩子去模仿。

  以上所说的“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上梁不正下梁歪”以及“虎父无犬子”都彰显出身教的重要意义。

  对于每个父母来说,与其到处寻找有关教子的秘方,不如写好身教这本“教科书”。

  总而言之,身教更容易模仿,身教更为直观,身教更有说服力,它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

  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朱庆澜将其称之为“根本法”。他认为 “家庭教育的根本是父母,样样都要自己先做样子”,并指出“根本法子一错,什么别的教法都是无效的”。

  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教育家都非常重视身教的意义。

  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说过:“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别要求别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评自己,先改自己的。”

  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说过:“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孩子的头脑是电子计算机。”他用这个生动的比喻来教导父母要注意身教。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谁能以自己的生命,倍增人类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谁能进行自我教育,那他就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这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母能自己教育自己时,才能有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母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

  所以说,身教是教子的根本,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同时也是孩子命运的摇篮。支配孩子未来发展的因素,大部分来自身教。良好的身教是父母教子的最高精神境界和智慧的结晶。

  本书的价值就在于:

  以通俗的语言、典型的案例、深刻的哲理,为好父母送上良好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

  

  欢迎读者朋友加QQ842451531或QQ群170179130探讨交流,请联系手机15201402522。

  

  编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