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金融机构所处的风险环境日益复杂,金融风险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公众面临的最严重的非自然类灾难。特别是自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使得金融风险管理问题成为摆在各国政府、监管者和从业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金融市场逐步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时期,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已成为影响未来中国能否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所在。因此,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掌握风险管理的技巧和方法,使我国顺利融入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进程,在当今有着前所未有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金融风险管理日益受到国内外金融界的重视,论著颇丰。但由于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技术、策略、工具等仍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些理论、技术尚未成型,论著中多以论文或专著形式出现,教材尚不多见。编写本书的目的在于促进金融类院校本科生课程建设,同时为社会及金融机构提供理论指导。
本教材共11章。第一、二章构成本书的第一个层次。第三、四、五、六章,通过案例等运用最新的风险分析工具,对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证券投资组合风险等市场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定价模型和风险管理模型。第七章,通过案例等运用最新的风险分析工具,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型。第八章,通过案例等运用最新的风险分析工具,对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第九章,通过案例等对操作风险进行分析,对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建设进行论述。第十章,对法律风险及其他风险的风险管理进行了论述。第十一章,对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环境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
本教材通过对近年来国际金融形势及国际、国内的金融风险事件的分析,论述了金融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分析了国际上金融风险管理的最新动态;探讨了风险及金融风险的概念、分类;论述金融风险管理的职能、原则和指导思想,构架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结构、程序、技能要求和管理模型;梳理了基本的、国际上通用的金融风险识别、衡量技术。对金融风险管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金融风险管理前言 为使教材真正适应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学生的教学及研究需要,我们力求突出以下几个特色。
系统性。既要系统反映金融风险管理的既有成果,又必须立足于继承和发展,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并为讲授留有充分的余地。
新颖性。本书要求编写人员所参考的资料必须是近年来金融风险管理领域的最新成果,较多地纳入国内、国外最新的被实践检验能够成立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力求做到资料新、数据新、案例新、框架新。
现实性。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实务流程等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与合理的借鉴,力求做到能与实践中的金融风险管理相结合。突出国内银行业实践,兼顾国际银行业最新趋势,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以技能为主;现实与前瞻相结合,以现实为主。使学生全面理解现代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基础知识与操作,并为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打下基础。
本教材由高晓燕主编总体筹划,刘久彪副主编负责分工,课题组成员共同完成。第一、二、七、九、十一章由高晓燕和任立华、孙晓靓、孙欣欣、白琳、尚卫卫撰写,第五章由郭德友、温博慧和陈静撰写,第八章由李胜歌、周远和张杰撰写,第三、四、六、十章由刘久彪和林楠、尚卫卫撰写。
受编写人员能力所限,本教材尚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热忱盼望各方的批评指正。
作者
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