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前言
多孔材料是一类利用孔隙结构获得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等指标优化的功能结构一体化材料。虽然多孔材料的概念早已提出,但其辐射远不如其他类型的材料概念。到20世纪末,我国在多孔材料领域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绩,但其影响力并不是很大。基于这样一个背景,作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集相关方面的文献资料,在2003年出版的译作《多孔固体结构与性能》(主要介绍多孔材料性能)的基础上,写作并于2004年正式出版了《多孔材料引论》(第1版)一书,目的在于通过这两部读物结合在一起的信息,为涉及多孔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当然也包括作者本身)的工作提供一些方便。实际上,当时编写本书的最初原因还是作者本身的工作需要经常性地翻阅手头收集的大量文献数据,而所需信息在这些资料中非常分散,查阅时每每感到十分费时和不便。于是在利人利己的双赢动机下,促成了这本册子的写作。更关键的是本书通过清华大学出版社宋成斌先生很快得到选题支持,使得出版计划得以顺利实现。尽管这本册子的成形和出版都有些草率,书中存在很多不妥甚至错误,一些观点也并不成熟,而且当时国内从事多孔材料研究的人员又很少,但事情的结果有些出乎意料,其受欢迎程度远超出预期。出版社第一次印刷3000册,后来根据需求又加印了1000册,但近3年还陆续有一些读者来函来电与作者和出版社联系,反映想要购买此书但书店都已脱销的情况。这种结果的出现是对我们这一工作的鼓励,更是对作者的鞭策,同时也使作者感到惭愧: 这么不如人意、不成熟、带有明显青涩色彩的册子竟然引起了这么多读者的兴趣。不过倒也增添了一丝欣慰: 该书的出版对我国多孔材料领域的发展,以及相关领域或者潜在性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可能多多少少都还是有点推动作用的。因为我们看到了近些年来我国从事多孔材料工作的队伍在迅速壮大,涉及该领域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公司企业以及从业人员都在快步增长,其壮大和增长趋势大大超过以前,对本书需求的显著上升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为了不至于过多地辜负广大读者的厚爱和期望,更好地满足更广泛的读者群的需要,出版社和作者共同决定对原书进行重新修订,出版《多孔材料引论》第2版。在第2版中,修正了第1版中的一些错误和不妥之处,并根据作者近10年来对多孔材料认识的进步,重新调整了书中章节的整体布局和每章的内容布局,以使本书的编排更加科学合理,同时也使可读性更强一些。此外,第2版还在第1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反映本领域近10年来发展成果的有关新内容。重点修订了原书的前5章,并将原第2~5章调整扩充为现第2~7章; 原第6章成为现第8章,其内容主要变动是增加了吸声系数和热导率这两个最基本的物理参量表征这一节。总之,尽管第2版也仍然可能不尽人意,但可以肯定的是,比第1版有了全方位的较大幅度提升。
考虑到国内业界一般不对“孔隙(英文用词为‘pore’)”和“孔穴(英文用词为‘cell’)”这两个词汇(参见第1版前言中的说明)进行区别,对应情况下通常都是使用“孔隙”一词,因此本版将第1版中的“孔隙”和“孔穴”这两个概念统一用词为“孔隙”,以适应于读者的语感。
在第1版的撰写过程中参阅和利用了当时国内外30多年来的有关学术论文和著作,在此基础上本版所作的修订和增补内容主要是参阅和利用了目前国内外最近10多年来的有关学术论文和著作,特别是综述性文章,在此谨向这些文献的所有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当然,由于查阅和获取资料等条件的限制,本版亦难免会遗漏很多优秀的文献,对此表示深深的遗憾。此外,在第1版出版以来的近10年里,有很多热心的读者来函来电以及见面交流和探讨书中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或建议,这对本书作者的此次修订工作颇具借鉴作用,在此也一并向他们深表诚挚的谢意。当然,还应该感谢一直以来所有支持本人的众多多孔材料界同仁以及其他友好人士。在这次修订过程中,清华大学出版社柳萍女士也提供了大量帮助。正是由于这么多因素的共同推动和促进,才有了本书第2版的顺利推出。
由于作者知识面和学术水平的限制,以及编写工作的时间问题,本书文中仍然难免存在不妥甚至谬误之处,恳请读者继续批评指正。
作者liu996@263.net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