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行业和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加快高职高专教育和教学改革的进程,迫切需要适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适合高职高专教学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实用性教材。本教材是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满足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对教材建设的需要而组织编写的。
本书根据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体现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并结合编者长期教学实践的经验,依据我国现行的最新结构设计规范和标准编写而成。其内容涉及的国家现行规范和标准包括《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等。
本教材的编写力求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总目标出发,对基本理论的讲授以应用为目的,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尽量做到语言精练、概念清楚、体系完整、突出应用。全书以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构造措施为重点,注重结构构件的受力特点及设计原理的分析,取消或弱化部分理论偏难的公式推导和结构计算等传统内容,侧重于解决常见工程问题、结构施工图以及在实际工程施工中遇到的有关结构知识。每章后均附有小结、思考题或练习题,有的章节还附有设计应用实例,注意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本书内容兼顾了不同院校的教学需要,部分内容可视各学校情况选学。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人员有: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杨晓光(绪论、第7章、附录),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张颂娟(第3章、第4章),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李克彬(第10章),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段春花(第1章、第9章),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许瑞萍(第2章、第8章),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郑斌(第5章),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富顺(第6章)。
本书由杨晓光、张颂娟担任主编,李克彬、段春花、许瑞萍任副主编。全书由杨晓光最后统稿并定稿。
河北工程学院史三元教授担任本书主审,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了一些公开出版和发表的文献,并得到了编者所在院校、清华大学出版社等单位的大力支持,谨此一并致谢。
限于编者的水平和经验,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和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编 者
第2版前言
本书是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课程改革对教材建设的需要而组织编写的系列教材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工程建设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此,国家对建筑结构设计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了全面修订。本教材依据我国最新颁布的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等进行编写,同时参照了第1版的基本体系和内容编排。本书的再版力求适应社会需求和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体现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以工程应用为主旨,对教材内容的选取突出适用性和实用性,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改革和工程实践的需要,在框架体系上重新进行了调整。对原有部分章节和相关内容按最新规范进行了修订和编写,对本书中的印刷错误予以更正,对各章的思考题和训练题进行了再编。全书分建筑结构概论、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三大篇,共14章,内容包括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建筑结构的设计原则、混凝土结构材料及其力学性能、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砌体材料及其力学性能、砌体结构的墙体体系与计算方案、砌体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计算以及砌体结构房屋的构造措施。另外,附录中还给出了各种钢筋的公称直径、公称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建筑结构设计静力计算常用表的相关资料。
本书由杨晓光负责统稿,河北工程大学史三元教授担任主审。参加本书修订工作的人员有: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杨晓光(第1章、第8章、附录);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张颂娟(第4章、第5章);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崔岩(第11章、第12章、第13章、第14章);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段春花(第2章、第9章、第10章);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侯献语(第3章、第6章);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张磊(第7章)。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了一些公开出版和发表的文献,并得到了编者所在院校、清华大学出版社等单位的大力支持,谨此一并致谢。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在修订过程中难免仍有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和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