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个人理财作为一项金融服务业,在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美国,70年代得到大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金融服务行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迅速提高,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家庭财富也随之持续快速增长。统计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4元,提高到2011年的21 810元,33年增长了624倍。截至2012年9月,我国城乡居民个人存款达到4 078 85592亿元人民币,人均30 000多元。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发布的《2012中国家庭理财状况调查报告》,中国家庭的流动资产均值为 386 000元人民币。另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2012年5月13日发布的全国首份《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中国家庭金融资产平均为63 800元。其中,城市家庭金融资产平均为112 000元,农村家庭金融资产平均为31 000元。日益增加的财富需要妥善地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财富保值并不断增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福于家庭。但现实情况绝非如此。据前述《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在我国居民的家庭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比例最高,为57.75%;现金其次,占17.93%;股票第三,占15.45%;基金为4.09%;银行理财产品占2.43%。银行存款和现金等无风险资产所占比例较高。另外,在我国居民家庭的股票投资中,赢利的家庭占2227%,盈亏平衡的家庭占2182%,亏损的家庭比例高达5601%。高达78%的炒股家庭没有从股市赚到钱。从我国居民家庭财富快速增长与财富管理和运用失效的巨大反差中不难看出,他们急需理财规划。

资料显示,到2011年年末,我国有就业人口764亿人,其中城镇有就业人口359亿人,但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职工仅215亿多人,只占城镇就业人口的6007%,在城市尚有40%的就业人口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就更不用说了。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473亿人,只占全部就业人口的6188%,也还有38%以上的就业人口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至2011年年末我国有农民工近253亿人,而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仅046亿人,只占农民工人数的1836%,有近82%的农民工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截至2011年年末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43亿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177亿人,分别只占就业人口的1873%和2315%。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为068亿人,只占农民工人数的2705%,尚有73%的农民工没有参加工伤保险。而我国农民工绝大多数处于生产第一线,从事的是最脏、最苦、最累以及高空、井下最危险的工作,但是连最起码的工伤保险都没有。另据前述《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中国居民中有442%的人无任何形式的养老保障,仅有548%的人有养老保障。退休后的养老金收入总体月平均为75395 元,城市月平均为1 55767 元,农村月平均为18867 元。有强制措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都是这种状况,没有强制措施的商业保险等其他方面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可想而知。从这方面看,中国家庭更需要理财规划为家庭生活保驾护航。

个人理财规划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兴起,众多金融机构纷纷推出个人理财业务。越来越多的人日益认识到理财规划对家庭的重要性,社会对理财规划的需要日益扩大,与此同时,对理财规划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正是基于这种社会和市场需要,我们才编写了这本教材。

本书有以下特点:

(1) 本书体系的逻辑结构。从理财规划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理财规划能力为宗旨,对本书的体系结构进行一体化设计。每一部分都是紧紧围绕理财规划这个中心或这条主线展开的,都是理财规划这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2) 内容的安排和表述力求直观、简洁。用易于理解和掌握的方式安排和表述每一项内容,使之形象生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3) 十分注重实际理财规划操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多年的理财规划教学中,始终贯彻理财规划“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理念。学习理财规划的过程就是理财规划的过程,理财规划的过程就是学习理财规划的过程。学生学习理财规划的过程同时也是为自己和家庭进行理财规划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因而,本书在每一个项目中都有大量的练习和实训项目供学生进行练习和实训,以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财规划能力。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同类的书籍、文献和报刊资料,在此向有关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清华大学出版社职业教育分社的老师们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借此机会向老师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同时衷心感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各级领导和同仁对本书的出版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谢谢!

闾定军

10161886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