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心理健康教育有自己的发展脉络。美国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在学校、社区设立了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门诊。在80年代以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到了80年代以后,从事心理辅导的心理学工作者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全体学生身上,特别是注意学生心理的健康教育。有关中学生的心理技能训练课程相继推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相继出现。

    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本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围绕着提高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心理素质而展开,其目的是使学生在获得有关健康、安全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培养学生保持和增强心理健康的实践能力,并将学习意愿、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力、判断力和行动能力作为健康教育的基础学习。

    我国香港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模仿了美国的模式。20世纪90年代,许多心理咨询工作者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以预防为主,因此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也出版了。有的是单独一门课,由班主任来担任这门课,两周1课时,一学年16课时,每课时35分钟;另一种形式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到社会课程里,约占课程的1/4,由教社会课的老师来担任。

我国台湾地区实施9年国民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20世纪90年代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和辅导工作更加受到重视。

中国内地的心理健康教育从1986年班华教授第一次提出“心育”概念开始。1984年,我国少数高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中心,这是一个重要的起步。这种尝试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发展逐步向中小学转移和渗透,河北、辽宁、天津、浙江等地的少数中小学校就开始率先进行具有心理辅导色彩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20世纪90年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更多研究者的关注。他们相继开展了一系列调查,揭示了学生中存在的各类心理问题及其严重性,使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更加深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渐成规模,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逐步展开。一批一线教师和学校领导(特别是德育处或政教处)开始参与,一些地方性教育科研机构专业人员开始介入,少数心理学工作者开始转向研究辅导的理论与实务。全国许多省市的许多学校都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试点工作和实践活动。

2001年3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被写进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2年4月和2002年8月,教育部分别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指导。

近十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蓬勃开展,课题研究形成热潮,大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综合建构”等问题的研究,具体到学习困难原因的分析、学习焦虑的指导、青春期性心理辅导,乃至深入各学科、学校工作各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各种措施、方法、手段的实际应用等。

小学生心理活动课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实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系统化、操作化的重要保证。在全国城市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心理活动课配备专职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以课程方式进行教育。在教学质量一般的小学,还不能将心理活动课纳入课程体系,师资力量薄弱的农村小学,只能保证语数外重点学科的教学,音体美师资缺乏,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只以板报、宣传、班会等形式进行教育。小学生心理活动课的全面展开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 

尽管如此,小学生心理活动课在教育、心理界的专家、一线教师的不断努力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专题研究、课例越来越丰富,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本书进行了小学生心理活动课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的探索,希望能为一线的小学教师与高校初等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必要的专业理论与技能素养。

本书分理论篇与实践篇两个部分。理论篇包含八章内容,第一章是:绪论,对心理活动课的概念、特征、意义、目标进行介绍。第二章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情绪与意志、个性与社会性进行介绍。第三章是:心理活动课的理论基础,从发展心理学、团体动力学与社会学习的理论基础、人际沟通的理论基础三个角度对心理活动课的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第四章是:小学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从设计的基本思想、心理活动课的主题与目标、内容设计、常用活动、教学材料的准备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五章是:心理活动课的操作要点,从心理活动课的阶段特点、任务和常用技术,心理活动课的操作原则、操作要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六章是:心理活动课对教师素养的要求,从心理活动课教师素养要求以及提升素养的途径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七章是: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学科教学、学生工作、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网络资源五个角度进行阐述。第八章是:小学心理活动课评价,从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和常见问题分析三个角度进行了论述。实践篇,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五大类专题,即学习生活适应、智力开发、情绪与意志、人际交往、人格辅导。

本书由曹雪梅主编,石岩、陈新景担任副主编,负责全书的统稿修改工作。曹雪梅编写第一、十一章,石岩编写第九、十章,陈新景编写第八章,何俊华编写第二章,邵秀巧编写第六、七章,胡艳华编写第三、五章,高伟娟编写第四章,刘普编写第十二章,霍秀彦编写第十三章。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吸收、借鉴了国内专家学者新近研究成果,得到石家庄学院教育系主任吴宝瑞和曹朝阳教授的大力支持,并给本书写了序,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因为阅历与水平的限制,本书会有一些不妥之处,敬请专家与同行给予批评、指正。

编者

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