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众传播并未衰亡,而是正在发展并日益复杂,据此,我在更新并完善本书上一版本的基础上形成了这一版本。之前对大众传播行将消亡的论断是基于这样一个认知: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公众传播中的“新媒体”将最终全方位地超越相对粗简的传统“大众媒体”(尤其是报纸与电视)。在媒介发展的历史中,各种传统大众媒体展现出了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使得上述假设不攻自破。今天,在变化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下,轮到传统大众媒体来适应新科技了。诸多理论与研究是在大众传播这个持续的过程中累积形成的,那些统治性的社会力量,尤其是那些被冠称为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力量是与理论研究的不断生成息息相关的。正如各种媒体正在融合,关于新旧媒体的理论也在融合。

尽管我们认为大众媒体将继续生存并发展,但是在公众传播与媒体领域加速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样一本书是无法追赶上这些变化的,撰写本书及其之前版本亦不是要记录这些变化,而是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理论之岛或是理论平台,以观察并理解我们周围发生的事。媒体与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发现源源不断,这些发现总是基于理论并受理论指导,却也总是相对滞后。检测过去的理论是否依然适用,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丰富既有理论,这两个动机促使我在这一版本中作出主要的改动。就提供新理论这一目标而言,关于新媒体效果与意义的测度报告往往是最见成效的。

如此这般的修改过程不仅需要依靠扫描并评估新近发表的经验研究成果,还需要与其他更为活跃的研究者保持持续联系。我十分幸运得以与同事、朋友及学生们一直交换观点并学习新事物。我无法一一致谢,权且在此对这一历程中提供特别帮助的人、地点及事件作一回顾。卡伦·雷马克斯为我提供了根特大学传播学图书馆的资源,那里有罕见的当期与近期的国际期刊资源。我一直感谢我在《欧洲传播学刊》的同事们,尤其是伊利斯·德·本斯、彼得·戈尔丁和列斯贝特·冯·祖宁。该刊定期组织的研讨会是我的一个重要的学习经历。与欧洲研究组织持续关联,尤其是参加会议及出版活动是我的另一个智慧源泉(应感谢的人们太多)。每年由欧洲传播研究协会(ECREA)组织的、近五年来在塔尔图大学举办的博士生夏季学校不断为我提供灵感。几所大学邀请我前去讲课,令我有所受益,尤其是京都同志社大学渡边武达教授、葡萄牙米尼奥大学的海伦娜·索莎教授、苏黎世大学的约瑟夫·特拉贝尔教授、莫斯科大学新闻学部的艾琳纳·瓦塔诺娃教授、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米切尔·德·莫拉贾斯·斯帕教授、贝尔格莱德大学的米洛杰布·瑞德科维奇教授、伊兹密尔伊葛大学的康卡·云鲁教授以及拉脱维亚大学的维塔·泽尔切、英塔·布理克泽。致谢这件事总会招来非议,我要感谢的人太多,此处仅提一二。在我们“无止境的”媒体规范理论之作终于付梓之时,我尤其感激能与杰·布鲁姆勒这位老同事重拾旧交,感激与克里夫·克里斯蒂安、泰德·格拉瑟、鲍勃·怀特、卡勒·诺顿斯特恩等自成风格的“灵魂弟兄”的交往。如果没有Sage出版社米拉·斯蒂尔的倡议、坚持与热情,本书不可能面世,而这绝对不是一句常规的客套话。我希望本书能不辜负她的期望。这很可能是本书(至少在我手上)的最后一个版本,然而,只要大众传播仍然继续,大众传播理论也将永生。

撰写这篇前沿之时,我的孙辈们正好前来看望,他们已经是未来的大众媒体受众了。因此,我借用汉诺·哈尔特的主意,将这本书献给他们。我最终极的感谢永远归于我的妻子罗斯·玛丽,是她将这一切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