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前言
陈晓萍,美国伊利诺大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博士,美国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会院士,现任美国华盛顿大学福斯特商学院Philip M. Condit讲席教授。她目前担任顶尖心理学英文期刊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的主编,以及中英文双语杂志《管理视野》(Management Insights)的主编。
陈晓萍教授的学术研究涉及很多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主要的研究课题包括跨文化管理、个体和群体决策、领导学、商业谈判、创业者激情和中国人的关系等。她的学术论文发表于全球顶尖的管理学和心理学期刊,如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等。同时,她也是《跨文化管理》《组织和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走出社会困境:诱导合作的心理机制》《平衡——工作和生活的艺术》《幸福的决定因素》《简化人情》《看山还是山》《随心所欲》等中文书的作者。
陈晓萍教授的MBA、EMBA和博士生课程包括跨文化管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建设、领导力等。她曾多次获得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大奖,包括2016年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颁发的“杰出学术贡献奖”。她还两度荣获华盛顿大学福斯特商学院颁发的“杰出博导奖”。她曾是香港科技大学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商学院的教授,也曾担任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的第二任主席。
这本《跨文化管理》从第一次出版到现在,已经过去10年时间。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的经济再次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其GDP已经达到全球第二(很快就将超过全球第一的美国),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在全球最有创新力的企业排行榜上所占的名额逐年提升,而且其投资或兼并外国企业的速度越来越快、手笔也越来越大。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外汇管理局2014年的报告,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有1.53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2.54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中资企业在海外投资额的逐年增加,其拥有的全资子公司或合资公司越来越多,向海外子公司或合资公司派遣经理的数量不断增加,跨文化管理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上述背景,成为更新这本书的动力。虽然此书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数十次重印,长期作为多所大学“跨文化管理”课程的教材,而且大部分的研究成果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但是在本书第2版出版之后的6年里,不仅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数量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而且管理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有了更多的积累。这些跨文化知识不仅能帮助从事跨文化管理的个体成为文化浪尖上的成功舞者,更能帮助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鸣谢
我首先要感谢读者对本书的厚爱以及教授“跨文化管理”课程的老师和学生给我的积极反馈和鼓励。我也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对我的督促和耐心。
我在此还要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先生励扬和我的两个女儿励伊茜、励伊珊对我的支持与配合。他们是促使我孜孜不倦写作的重要原因,也是我永远的灵感之源。
陈晓萍
美国西雅图
再版前言
一转眼,距离本书的第一次出版已经过去将近四年的时间。四年来,我收到来自全球各地的读者的反馈,特别是一些读者因为看了这本书后,来信说要转行专门从事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和学习,这让我非常感动。出版社编辑也告诉我,这本书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多次重印,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如今即使你从不踏出国门,也难免与来自其他国家的企业或个人进行合作和竞争。
这种趋势使得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在我看来,人类未来的竞争将会从以前的强调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变成强调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因为企业的国家属性已经越来越淡薄,而企业的全球性和个性则越来越鲜明。
一个公司(企业)要具有竞争力,在世界市场(包括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上取胜,所需要具备的一个关键能力就是整合与协作。经仔细观察,在世界经济舞台上长袖善舞的企业,多半靠的不是其核心科技、雄厚资产,而是一种突破国界、善于与各种公司协作的能力和具备这种协作能力的人才储备。
在全球供应链越伸越长的当今市场,具有跨文化知识和技能成为个体独特的竞争优势。希望本书能够帮助你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使你成为文化浪尖上的成功舞者,在帮助你所工作的公司(企业、组织)在全球市场上获得竞争力的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第1版的很多读者来信说,非常喜欢“用跨文化理论解读外国影片” 一章,因此第2版在有趣和有用方面加大了篇幅。现在这一章的题目是“用跨文化理论解读中
再版前言
跨文化管理VI (第 3 版)
外影片”,不仅增加了几部外国影片,而且增加了对中国影视的解读。
另外,第2版还加入了最新的跨文化理论和实践。书中比较显著的改变还有如下几个:
● 每一章都增加了一个大纲目录,并在每一章的末尾加上了思考题。
● 增加了近几年出现的最前沿的跨文化理论,比如在第2章中增加了舒华兹(Schwartz)的十大价值导向理论,在第4章中增加了沟通和社会交往方式(CSIS)理论,在第6章中增加了文化智商(CQ)和双重文化认同(BII)等新概念的最新研究成果。
● 去掉了一些对基本概念的讲解,而直接讲述与基本概念相关的跨文化概念。比如“打造优秀的跨文化团队”一章,原版中首先介绍了团队的属性、发展阶段等基本概念,然后才开始讨论跨文化团队的特殊性质。在本书中,我不再赘述这些基本概念,而直奔最中心的内容,直接讨论跨文化团队的特点和打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对策。这样做能使本书的主题更集中与鲜明,内容更精简,篇幅也大大缩短。
鸣谢
本书的修订写作首先受到读者反馈的影响,同时也是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督促的结果。我对他们的支持和鼓励表示感谢。
我在此还要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先生励扬和我的两个女儿励伊茜、励伊珊对我的理解与配合。他们是促使我孜孜不倦写作的重要原因,他们是我的灵感之源。
陈晓萍
美国西雅图
第1版前言
这是一个小小世界
“这是一个小小世界”(It's a small world),是迪士尼乐园里的一个大景点。我第一次去那里,是在15年前。那时,我坐着无人驾驶的小船,缓缓地驶进“小小世界”的石洞门,便看见了世界大同的景象。穿着各国服装的儿童站在小河的两岸,载歌载舞,歌声重复唱着:
这是一个充满欢笑的世界 It's a world of laughter
也是一个充满泪水的世界 and a world of tears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 It's a world of hopes
也是一个充满恐惧的世界 and a world of fears
我们都应意识到 There is so much we all share
人类共享如此之多 it's time that we are aware
这是一个小小世界 It's a small world after all
世界上只有一个月亮 There is just one moon
和一个金色的太阳 and one golden sun
灿烂的微笑对所有的人 And a smile means
都是友好的表达 friendship to everyone
即使山峦分界地区 Though the mountains divide
海洋浩瀚无垠 and the oceans are wide
这依然是一个小小世界 It's a small world after all
不知怎么,我听着童声,心里就很感动,有如看到理想就在眼前,很美好,但又有不知究竟何年何月能实现的复杂体验。
今天再去“小小世界”,不知是由于自己阅历的加深还是因为看了多遍,昔日的感动不再有,倒觉得“小小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现实。在这短短的15年中,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高速公路已经大大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了解,日益加速增容的飞机已经显著缩短了世界各大城市之间的物理距离,使得去国外旅行就像在国内省际来往一样便捷。再看我们今天使用的物品和工具,穿戴的衣服和首饰,甚至吃的蔬菜和水果、喝的咖啡和可乐,无不来自世界各地。美国设计、深圳组装的计算机,日本设计、加拿大组装的汽车,意大利设计、中国缝制的时装手袋,瑞典设计、中国制造的家居用品,德国研制、中国生产的家电产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对于从小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的人来说,他们不会去想可乐、麦当劳和飘柔是美国的产品,雀巢咖啡是瑞士的牌子,奥迪是德国车,醉时尚手机是芬兰的公司制造,家乐福是法国人开的超市。国产和进口之间已经失去了明显的界限,这两个词也越来越失去它们的使用价值。在他们眼里,麦当劳与邻里的豆浆油条店无异,可乐也和绿茶罐装饮料相似。所有这些产品和服务都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切产品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的确,在经济领域里,行业与行业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区分正在慢慢超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区分,从而促使国家民族在文化层面的妥协和融合。高度融合的物品是表象,背后隐藏的其实是渐渐融合的理念和文化,而理念和文化的融合才能促进创造大同的物品、大同的人文和大同的世界。
本书成因
我想起来写这本书,是因为受到很多事件和人的影响。我15年前来美国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和管理都还处在十分尴尬的境地。合资企业刚刚兴起,民营企业刚刚起步,国有企业则岌岌可危。市场经济尚未出现,消费者市场、资本市场均不成熟,资本主义仍是意识形态的大忌。跨文化管理离中国企业似乎是很遥远的事情。然而近2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稳步的发展完全改变了中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位置。在此过程中,各种类型的企业纷纷诞生,并迅速成长和壮大,各类职业管理人员应运而生,与外国企业和商人的接触和交往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频繁;出现的问题、冲突和矛盾也越来越普遍,有的时候甚至越来越尖锐。更令人瞩目的是,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和商品进入中国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向世界。如TCL购买法国的Thomson彩电公司,联想并购美国IBM的PC业务,海尔、华为开拓海外产品市场。另外,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或与外国公司携手合作共创新品市场,或为外国公司做供应商、代销商、产品制造商,或充当咨询服务机构为外国公司在中国顺利运作牵线搭桥、出谋划策。这时,跨文化管理学就成为一门不可缺失的学问。
从个人的角度,由于我在中国生活过25年,受到中国文化的充分熏陶和浸染,对中国文化有着切身的体验。到了美国,我才发现很多自己原来认同的东西受到了挑战,产生了很多因为价值取向的不同而带来的困惑。在美国生活的15年中,我一直觉得自己有许多的感悟其实可以对别人有所启示,可以成为他人在国外生活和工作的前车之鉴,不仅对个体与个体之间鸿沟的愈合,同时也对公司与公司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鸿沟的愈合产生积极的作用。
我在美国读博士时,系里有一位教授(蔡安迪斯)正好研究文化差异理论,我去上他的课,发现在阅读该课程的论文时特别有共鸣,于是就产生对跨文化研究的兴趣,从此踏上了“不归路”。6年前,我开始在美国教授“跨文化管理学”的课程,受到美国MBA学生的深切喜爱。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跨文化理论对理解来自不同国家个体行为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感觉到自己的桥梁作用。去年夏天,我有机会给中国的MBA学生上同样的课程,发现他们对了解外国文化并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更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迫切需求。与此同时,我发现跨文化管理学教材的缺乏,中文版的教材尤其如此。为了填补这个空缺,我便开始酝酿本书的写作。
本书内容
本书以文化为着眼点,用经过反复检验的跨文化理论去探索个体和群体层次的文化差异,解释我们在平日工作和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冲突,并预测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体之间、人群之间和组织之间可能出现的文化障碍,从而将貌似杂乱无章的文化差异用简洁深刻的理论来梳理和阐述。本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系统地介绍有关跨文化管理学的知识,帮助大家学习跨文化管理中的有效策略和技巧,更加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跨文化管理难题,从而成为未来的全球化经理人,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本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1部分论述文化与管理的关系(第1章),跨文化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第2章),用跨文化理论来分析外国影片(第3章),跨文化沟通中隐含的误解和解决方法(第4章),以及跨文化谈判中的陷阱和策略(第5章)。这一部分是全书的奠基和理论基础。
如果说第1部分强调的是不同文化中个体的不同,第2部分注重的则是如何使不同文化中的不同个体求同存异,共同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工作。这一部分题为“文化的融合”,主要讲述跨文化团队的先天优势和缺陷,以及如何打造卓越的跨文化团队的有效手段(第6章)。与此同时,讨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跨文化挑战和优秀的跨国公司如何超越文化差异而取得骄人业绩的做法和经验(第7章)。
第3部分我将重心转移到培养全球化经理人上,从何为全球化经理人开始讨论领导的一般概念,全球化经理人与普通经理人的差异(第8章),然后讨论全球化经理人培养的两大视角:全球化经理人如何培养自己和全球公司应该怎样培养胜任的全球化经理人(第9章)。
本书用生动活泼的实例和案例、引人入胜的练习和角色模拟,以及典型有趣的外国影片来讲述跨文化管理这个严肃话题,使读者在跨文化的旅程中,不会有
跨文化管理X (第 3 版)
枯燥劳累之感,而更多的是精神的愉悦和知识的丰富。
鸣谢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和配合。在此,我首先要感谢我先生励扬对我的不断鼓励和全力支持。他在工作之余承担了许多家务,使我得以在紧迫的交稿期限内完成书稿的写作。我还要感谢我的女儿励伊茜和励伊珊给我的理解和配合,允许我周末离开她们去办公室写作。她们是我的灵感来源。
我还要感谢我的同事对完善这门课程给予我的帮助,如新泽西州立大学的陈昭全教授、陈雅如教授,以及原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的Christina Ahmadjian教授。同时,我在美国和中国的MBA和EMBA学生们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给我的反馈和建议,也对改进我的教案起到重要的作用。最后,我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本书的编辑,是她的不懈努力和倾力支持才使本书能以最快的速度出版。
与此同时,我要郑重声明本书中所有的错误都与他们无关,由我个人全权负责。因为本书是第1版,书的内容和风格可能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希望读者能够及时给予我反馈和建议,以便使我不断修改提高,使本书达到尽可能完美的境地。
陈晓萍
美国西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