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移动通信是通信的重要方面,通常定义为: 通信的双方或至少一方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包括固定点与移动体、移动体与移动体之间的通信。相比于缺乏动态性的传统有线通信,移动通信的传输线路是随终端移动而实时分配的动态无线链路。可以看出,移动通信与有线通信的最本质区别是“移动性”,表现为终端的移动性、业务的移动性及个人身份(如SIM卡)的移动性,关键是“动中通”。作为目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通信手段,数字化、个人化、宽带化、智能化是现代移动通信的特点。其最终目标是实现“5W+4Z”的通信: 5W即“实现任何人(whoever)可以在任何时间(whenever)、任何地方(wherever)、以任何方式(whatever)与任何人进行任何种类(whatsoever)的通信”; 4Z即“移动化(mobilize)、个性化(personalization)、智能化(intelligentization)和虚拟化(virtualization)”。移动通信业务将最终实现与平台的无关性、网络的无关性及与设备的无关性等。

1. 本书编写原则

本书是为更好地满足本科、专科、高职高专的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习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及其应用而编写的。编写原则如下: 

(1) 从宏观角度编写。本书对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及其应用作全景式介绍,为读者在宏观上理解,并在实际工作中掌握、运用相关技术奠定良好基础。有些内容允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将来可结合相关课程或工作实践进一步加深理解。

(2) 普及性、实用性。作为本科、专科、高职高专的学生及相关人员学习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及其应用的通用书籍,既要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又要突出时代性、实用性。

(3) “广度优先”原则。为多角度、全方位拓展知识面,加深对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关内容的了解,每章安排了6个简短精练的阅读材料,素材选择有一定特色。

2. 体例安排思路

鉴于现代移动通信技术涉及内容多、覆盖面较广,要做到选材得当、组织合理、深入浅出、联系实际、新颖实用,确实有一定难度。为此,本书采用分层结构,分为正文内容和阅读材料两层。

(1) 正文内容。为本书的核心,从宏观的角度介绍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及其应用,占全书篇幅的80%。

(2) 阅读材料。每章安排6个独立成篇的阅读材料作为正文的补充,兼顾知识性、实用性,努力体现“广度优先”的原则,占全书篇幅的20%。

这样,既突出重点,又能适应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需要。学习时可设计相应的教学大纲,选择书中全部或部分内容。

3. 本书使用建议

(1) 对教师的建议。教材与教学不应完全等同。教材注重从概念和定义出发,要求系统、全面; 教学要求从问题或实例出发,层层剖析、逐步深入。因此,教学过程中不一定拘泥于教材顺序组织内容,教学内容不需要也不可能全部覆盖教材,应从“以教为主”逐渐过渡到“教与学相结合”,着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明了: 教哪些内容?如何教这些内容?这样教会有什么效果?有些内容应允许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将来结合相关课程或工作实践再进一步加深理解。

(2) 对学生的建议。大学的学习方法有别于中学,作为迈向工作岗位前最重要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阶段,一定要培养自学的能力,因为学习是终身的事。大学阶段主要掌握一些基础性、原理性的知识,特别是从系统的、宏观的角度理解所学知识,明白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学习过程中,要努力构建某一学科知识体系的框架,培养系统观、大局观,更多的具体内容可以在工作时结合实践去进一步充实、提高。因此,大学阶段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此外,书中独立成篇的阅读材料是正文内容很好的补充,值得认真阅读。

有关本书课件可联系责任编辑。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部分资料,谨对这些资料的作者、网站、出版社表示衷心感谢。限于作者水平,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指正。

编者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