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本书是弗洛伊德使用动力心理学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事件的一部重要著作。1901年发表在杂志上,1904年出版了单行本,其后再版多次,每次均有修改和补充。他从分析人们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常见的遗忘、口误、笔误、失误行为等现象入手,挖掘了潜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的制约性,说明了潜意识的活动和对潜意识的压抑不仅存在于变态心理活动当中,而且广泛存在于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当中。由此提出了精神决定论的思想,认为人的心理行为的千变万化都有其原因,即内在的、深层的、潜意识的精神决定因素。目前这本全新的译著是由艾伦·泰森所译。

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只有《精神分析引论》可与这本书——《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相媲美,二者在德文版的印刷次数和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上都几乎相同《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在弗洛伊德生活的时代除1914年的英译本外,还被译成多种文字,有俄语(1910)、波兰语(1912)、荷兰语(1916)、法语(1922)、西班牙语(1922)、匈牙利语(1923)、日语(1930,两个版本)、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1937)、捷克语(1938)和葡萄牙语与瑞典语(日期不详)。。目前这本书几乎把该书以前每一版本所新增加的材料都包括了进去。在这方面它很像《释梦》和《性学三论》,这两本书,弗洛伊德在他的一生中不断加以补充。但实际上,它们的情况并不相同。后两本书增补的新材料,大部分属于对临床发现与理论结论的重要扩展与修正,而《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其整个基本的观点与理论在最早的版本中一些理论的新观点在该书后来版本中的最后一章做了阐述。都已经有所描述,后来补充的大量材料仅仅是一些有关的例子与说明(部分是弗洛伊德自己的,大部分则是他的朋友和学生的),用来进一步阐明他曾论述的问题。毫无疑问,弗洛伊德对那些例子本身和以实例来普遍验证其观点的阐述方式情有独钟。但读者有时却感到大量新的实例切断了基本论断的流畅性,甚至把理论的主干弄得模糊不清。

跟翻译弗洛伊德关于“梦”和“诙谐”的书籍情况一样,或许在极大程度上,译者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 在对大量材料的论述上要依赖于如何使用(处理)那些完全不能翻译的文字。在以前的版本中,这个问题被布里尔以极端的方式解决了。布里尔省略了那些含有无法转换成英语词汇的每个实例,插进了一些他自己可以对省略的部分做相似解释的例子。毫无疑问,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完全是无可非议的。在布里尔翻译弗洛伊德著作的时期,弗洛伊德的著作在说英语的国家几乎无人知晓,而布里尔的没有设置不必要的障碍,使弗洛[1][2]伊德特意为一般读者所写的这本书得以传播。布里尔成功地达到了这个目的,这可由他的译本到1935年发行了16次的事实来证明,而且随后又发行了很多次。他自己的例子大部分是极好的,实际上其中有两三个例子为弗洛伊德在后来的德文原版所引用。不过,也有意见反对把这种情况保持下去,尤其是为那些对弗洛伊德作品要求更严厉的大学生们所设计的一些版本更是如此。在某些情况下,例如,省略了一则弗洛伊德的带解释性的例子,就会不可避免地省掉伴随该例子的具有一定重要性和令人感兴趣的理论评述。此外,虽然布里尔在书的前言中宣称,他的意图只是更正或替代作者的某些实例,但译著本身通常没有揭示出哪些实例被替换了,读者有时或许不能确定他是在读弗洛伊德还是在读布里尔的书。布里尔的译著(肯定需要补充)是译自1912年的德文版本,而在所有后来发行的版本中一直没有改动,因此它完全忽略了弗洛伊德在随后10年或更多年对该书所做的大量补充。由于这种种不同原因,省略的影响是令人吃惊的。该书的最后版本共有305页,其中有90~100页(几乎占该书的三分之一)至今没在英文版本中出现过。所以现在的这个译本把重心移到了注重译文的完整性上,反对《标准版全集》对不能译成英文的地方保留德语原文,并借助加方括号和注释的方法对德语原文加以解释,这种处理文字的方法给译文清晰性带来的明显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