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欣思科系统(中国)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高级服务部系统架构师毕志刚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杜鹏上海银基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安全运维部经理李晋晋交通银行数据中心系统部杨利梅IBM全球技术服务部方案经理吴亮IBM全球科技服务部高级IT架构师张楠驰安永(中国)企业咨询公司ITRA高级顾问陈亮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数据中心及智能化集成服务技术总监罗永中青岛市电子政务办公室项元伟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后援中心建设办公室主任助理赵成栋IT治理与管理资深专家徐弢上海北塔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徐宏波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应用运行支持部首席专家殷志伟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云谷管理办主任崔玲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云计算运营部总经理程平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应用运行支持部总经理谭立勃思科系统(中国)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高级服务部数据中心服务事业部大中华区经理评委(按姓氏笔画)于智勇中国农业银行北京数据中心基建项目办公室处长叶迎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共享服务中心系统运行部高级经理朱瑜鹏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总经理刘建兵北京中油瑞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石油信息安全专家许振辉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总经理杜宇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副总经理杨苓上海市杨浦区云计算创新基地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何进中国联通集团电信规划设计院部所级副总工程师(博士)但强成都信息化技术应用发展中心网络部高工沈剑思科系统(中国)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高级服务部华东区经理陈晓冬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教育信息中心主任张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客座教授张颖新思科系统(中国)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高级服务部金融服务事业部中国区经理陈炎通招商银行总行信息技术部经理林牧华润集团信息技术管理部技术总监季昕华上海优颏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仕辉交通银行数据中心副总经理贺知捷中国机械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信息专员夏华胜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运营中心副总经理徐欢思科系统(中国)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高级服务部华南及西区经理凌毅思科系统(中国)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高级服务部运营商服务事业部大中华区经理唐卫思科系统(中国)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高级服务部企业服务事业部大中华区经理海疆长安责任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副总经理曾丹北京银信长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詹志辉兴业银行信息科技部数据中心主任推 荐 序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 副司长 郭建兵国家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工作组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后成立的首个标准化工作组织。自2009年以来,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得到了有关部门、省市和行业用户的大力支持,有近两百家产学研用单位参与了标准研制,成效显著。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分类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得以明确,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系列国家标准发布实施。
这几年我们与产业界一道致力于推动服务的标准化、产品化和产业化,逐步形成了以软件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服务为重点,促进信息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在加快云计算服务产业化方面尤其值得我们去践行。云计算数据中心采用了新的IT部署方式,通过软件实现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以服务的方式提供。与传统数据中心关注设施运行维护相比,云计算数据中心更加关注服务运营管理。如何建设好、运营好这一云计算服务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业界面临并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翰纬校友会组织行业用户、骨干企业、业内专家编写的《中国云计算数据中心运营指南》创造性地提出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运营框架,并给出了数据中心云化的路线图和成熟度模型。勇气可嘉,值得鼓励!
与此同时书中就ITSS应用于云计算数据中心运营,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我们期许该书对ITSS的宣贯和持续改进有所帮助。主编序
主编序云计算是当今最炙手可热的领域之一,“云”已成为这个时代最受热宠的技术明星。目前整个业界充满着各种云计算应用方案,包括对新商业模式、业务支撑模式的尝试,以及对实施路径、落地工具的开发等。随着国内外相关标准、政策等产业发展环境诸因素的刺激,云计算在未来的几年里将引发万亿产业热潮。
在云计算的热潮之下,新一轮国内大型数据中心建设风生水起。云计算环境下传统数据中心的云化,也将使原有的运营及服务迎来深刻变革。可以看到,云计算将对数据中心运营服务的管理能力产生巨大影响,对传统IT运营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具备新的、更全面、更高层次的技术、运营、管理和服务等综合能力。
在上述新挑战下,各行业的IT主管都十分迫切地需要系统全面地了解云计算环境下的各项变革,尤其是数据中心的运营管理如何从传统数据中心向云计算数据中心过渡。而目前市面上关于云计算方面的书籍大多是从业务视角或技术视角去分析。对于数据中心云化的大背景下,数据中心管理模式会有何变化缺少系统、全面的介绍。
为此,我们启动了《中国云计算数据中心运营指南》一书的编写工作。本书的重点不是讨论云的技术与商业模式,也不是讨论数据中心建设,我们希望站在数据中心管理与运营者的角度去思考、回答在云计算的环境下,数据中心运营管理模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如何能让云计算数据中心可以按需提供多元化、差异化、安全高效的服务。我们力图给大家描绘一个云计算数据中心运营管理的全貌图,系统地阐述云计算数据中心运营的方方面面,为读者提供实施云计算数据中心管理的实用工具书。
在该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国家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ITSS(IT Service Standards), ITIL、ISO/IEC 20000、ISO/IEC 27001等。关于云计算部分的ENISA、CSA等标准,我们的思路是依托标准,但不拘泥于标准。例如参考了ITSS核心原理以及运维通用要求的标准,制定了云计算数据中心运营管理的成熟度模型,针对ITIL管理流程又重点阐述了云化后与原来的区别和关注点等内容。希望通过参考这些标准,海纳百川,形成一个可供业界对数据中心云化成熟度分析的参考依据。
从本书构思之初,我们就将读者定位为数据中心管理者,因此无论从写作还是案例搜集都是用户方视角。正因如此,一些因为业务关系,而在云化之路上走得较快的云服务提供商不是本书重点关注的对象。相对而言,本书更关注一些政府、金融、企事业用户运营较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希望在他们开展云计算或云化建设的过程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传统数据中心中许多运营管理框架对云计算数据中心都还是适用的,并且基于传统数据中心的运营管理已经有许多书籍进行了介绍,为此本书在涉及一些传统管理过程的描述时,侧重点是提出这类型管理在云计算数据中心当中会有何种区别。对于过程中的一些详细要求则不在本书中做过多的描述,而对于一些云计算数据中心带来的新的管理模式,本书将会重点阐述其中的要求和内容。
云计算数据中心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都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事物,云化之路与云计算数据中心的管理对于大部分业者来说仍在实践的初步阶段。我们除了在上篇尝试去阐述云计算数据中心的管理理论框架之外,还专门整理了下篇,通过搜集业界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企业在云计算之路上的心路历程,给业界同人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或借鉴。
本书编写的特点是“根据云服务的特性,归纳出为提供此类服务必须完善的管理工作”。本书分析了传统数据中心和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差异,研究传统数据中心云化的过程、特点和改造之道;阐述云服务架构与数据中心运营管理架构的关系与影响,目的是让云接地气,从云服务的角度谈对数据中心运营的要求。编写的内容力争在数据中心管理理论框架方面总结业界的各家经验,尽量地采百家之长,覆盖要全,重点突出。
本书中针对云计算对数据中心的特殊要求方面做了重点描述,如基础环境的优化、资源共享、虚拟部署、虚拟资源调度、弹性计算、提供动态、灵活的自助服务、安全与审计、智能化监控、智能化运维等。
编委会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通过研讨会、访谈等形式,与业界的专家、学者、管理者、使用者、操作者一起寻找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各种经验和创新,总结归纳传统数据中心在云化过程中好的实例,采用翰纬校友会开放式的写作方式,依托业界精英、校友会广大同人的积极参与和互动,共同完成了本书的编写工作。
我们期待《中国云计算数据中心运营指南》在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发展道路上为云计算的发展、完善、成熟做一点贡献。前言前言〖1〗开发背景“瑞云千里映,祥辉四望新。”(唐于季子:《咏云》)北京“祥云”、上海“云海”、深圳“鲲云”、杭州“西湖云”、无锡“太湖云”、广州“天云”、重庆“云端”。当“云”铺天盖地来的时候,我们已在“云里雾里”,“神马都是浮云”成了2010年度网络流行语。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Google提出云计算概念的时候并不为大家所认同。当Salesforce、亚马逊、Google从云计算上获得商业成功后,IBM、微软等IT巨头开始巨额投资云计算,中国的大型IT企业也开始涉足云计算,可谓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现在放眼望去,几乎每家厂商都在产品上赋予“云”的含义,大家齐唱“云赞歌”。
云计算随着网络普及和虚拟化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像电网和校园教育一样,信息技术服务逐渐走向更加专业化,通过用户可自助并快速响应,支撑信息技术服务,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使用户转成客户。云计算是信息技术服务商业模式的变革。
云计算数据中心是支撑云计算服务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运行着缤纷多彩的云计算服务内容。云计算数据中心与传统数据中心的差别是什么?如何支撑实现云计算服务更便捷、快速、高效地响应并服务客户的需求?如何更加优化地运营云计算数据中心?如何实现传统数据中心向云计算数据中心演变?有哪些行业案例和经验可以参考?
本书即是基于上述背景而编写的。
定位和目标
本书在总结IT运营与数据中心管理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云计算数据中心运营管理全景图,描述了云计算数据中心运营的专业岗位、管理流程、典型技术、日常操作等内容,阐述了面向云计算的数据中心运营管理趋势和挑战,给出了数据中心云化的主要方法和参考成熟模型,总结了我国云计算数据中心运营管理的典型实践。
本书旨在总结我国数据中心运营管理已有的经验和教训,并为其向云计算数据中心转型提供方法和指引。
开发方法
本书采用国际通行的开源模式进行组织开发,开发过程恪守两大原则:甲方主导和编审分离。前者要求编写与评审团队中至少50%的专家来自甲方,后者要求只有当主编、主审、项目管理方和出版社四方都认可的时候才能正式出版。这从机制上保证了本书的质量。
读者对象
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
数据中心运营负责人、IT部门主管和云计算项目主管。
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规划者和项目主管。
有志于做数据中心运营负责人的从业者、云计算业务规划者。
从事IT服务培训、咨询的相关人员,IT管理前沿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
内容结构
本书由“理论和方法”和“实践和案例”两个篇章构成。“理论和方法”篇从传统数据中心运营框架出发,通过分析开展云服务和引入云计算手段后数据中心的变化推导出面向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运营管理框架,进而向读者介绍每个运营领域的主要内容及与传统数据中心的区别,帮助读者了解云计算数据中心运营的有关方法。“实践和案例”篇挑选了若干在云计算数据中心领域走在相对前列的行业,由实践单位依据各自实践撰写案例介绍,希望通过这些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理论和方法”篇的内容。各章的具体分工负责及主要内容分别介绍如下。
第1章,由宋跃武负责编写,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云服务、数据中心和数据中心云化,为全书内容的展开提供了一个时代背景。
第2章,由宋跃武负责编写,主要介绍了云计算数据中心及与传统数据中心的区别特征。
第3章,由毕巍和陈扬昀负责编写,对传统数据中心和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运营管理关键差异做了阐述,引出了全书的核心框架,是上篇后续章节的概述。
第4章,由陈扬昀、毕巍和杨利梅负责编写,对“云服务规划”内容展开阐述。
第5章,由陈扬昀、毕巍、杨利梅和谭立勃负责编写,对“云服务交付”内容展开阐述。
第6章,由杨利梅、毕巍、陈扬昀和赵成栋负责编写,对“云运维”内容展开阐述。
第7章,由杨利梅、毕巍和陈扬昀负责编写,对“云资源操作”内容展开阐述。
第8章,由毕巍、杨利梅和张涛负责编写,对“云资源管理”内容展开阐述。
第9章,由杜鹏负责编写,对“云计算数据中心安全管理”内容展开阐述。
第10章,由张楠驰负责编写,对“云计算数据中心审计管理”内容展开阐述。
第11章,由陈亮、项元伟、毕巍、宋跃武和尹欣负责编写,对“云计算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内容展开阐述。
第12章,由宋跃武、吴亮负责编写,对“数据中心云化”内容展开阐述。
第13章,由张帆、罗永中和殷志伟负责编写,主要阐述了国内若干城市智慧城市和云计算的实践经验。
第14章,由毕志刚负责编写,主要介绍了证券行业云计算的实践经验。
第15章,由李晋晋负责编写,主要介绍了国内银行云计算的实践经验。
第16章,由崔玲负责编写,主要介绍了国内第三方数据中心服务商的云计算实践。
第17章,由程平和徐宏波负责编写,主要介绍了国内保险行业云计算的实践经验。
第18章,由宋跃武负责编写,主要介绍了某数据中心操作管理的实践经验。
“理论和方法”篇由毕巍、陈扬昀和宋跃武负责统稿,“实践和案例”篇由张帆负责统稿。全书由肖建一、袁东坡负责总体架构设计、质量控制和全文统稿。附录主要由宋跃武负责编写整理。致谢
从2012年2月开始筹划,到2012年6月8日在北京大学举办本书开发启动大会,再到2013年3月29日在北京民族饭店召开专家评审会,最后到今日的正式出版,本书的诞生,共历时近一年半。这期间除了翰纬校友会所投入的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业内众多单位和个人给予我们的支持也尤为珍贵。在本书付梓之时,特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感谢工商银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毛宇星先生,他一方面亲自参与本书框架和内容的修订;另一方面领导评审委员会高质量地完成了本次评审工作。感谢评委们的真知灼见。
感谢国家IT服务标准工作组周平先生,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林润华先生,云海产业联盟徐宜领先生,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系统与软件过程改进分会王钧先生,他们高屋建瓴般的指导和支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广阔和充实的写作舞台。
感谢IBM公司和思科公司的战略赞助。两家公司不但安排了资深专家参与本书的写作和评审,更通过自身的渠道来推广本书。它们再次体现了将全球经验和本土实践融合的国际风范。
感谢银基安全和银信科技的赞助。作为国内云计算数据中心运营领域的优秀代表,它们对本书的支持再次体现了本土公司的强劲实力。
感谢CIO时代网姚乐先生和中国IDC圈黄超先生,他们为本书的推广不遗余力。
本书编写过程中编写团队曾三次闭关,上海杨浦云计算创新基地、银基安全和浪潮集团分别提供了场地和后勤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感谢翰纬校友会的贺静、魏爽和黎先辉。正因为她们全方位的支持,我们才能以最好的状态,将最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写作之中去。
即便我们获得上述这么多单位和个人的热忱帮助,我们深知本书仍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在翰纬校友会App平台,我们将不定期将有关修订、更新章节、扩展阅读、专家访谈等发布到该App上,持续完善和深化本书。
所以说,对我们而言,本书的正式出版,不是我们对云计算数据中心运营探索旅程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期待着更多有志于此的同行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