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美育在对人的素质教育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1世纪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德国美学家席勒是提出“审美教育”概念的第一人。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命题,例如“让美走在自由的前面”、“道德状态只能从审美状态中发展而来”、“人们为了在经验界解决那些政治问题,就必须假道于美学问题,正是因为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席勒认为,审美教育能使人得到精神解放和自我实现。一般而言,审美教育有两层意思:狭义地讲,是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广义地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审美角度看,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可以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自然美、艺术美、形体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鉴于此,本书围绕“审美”和“审美教育”两个中心话题,以艺术欣赏、艺术创作、艺术创造为主线,从美的表现形态入手,以文学创作、二维艺术、三维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为载体,以一种崭新的范式建构了审美的知识框架,完整地阐释了审美和审美教育的力量。本书共八章,其中有三章(第一章、第二章、第八章)是从理论高度阐释美的表现形态、审美素质和艺术创造三个理论性话题;另外五章(第三章~第七章)是基于文学、艺术的不同体裁、形式,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进行紧扣文体特点的解析。全书编排体现作为教材和读物的普及性、通俗性、知识性、科学性、系统性的特点。

    席勒指出,美育“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在人类思想史上,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有一种“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正因如此,本书在阐述整体性的命题之后,着重对诗歌、散文、小说、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绘画、摄影、书法、雕塑、建筑、园林等不同文学、艺术形态进行知识普及,并选择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赏析,以提升读者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所谓审美素养,指的是人所具备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各种因素的总和。审美素养既体现为对美的接收和欣赏的能力,又体现为对审美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审美文化的创造能力。

    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显然,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帮助人们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人们的人格和心灵。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给审美和审美教育提供一个支点。

编者

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