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项目管理通常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一词最早见于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的曼哈顿计划,但是作为一种有组织的活动,它一直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一方面,由于任何企业或个人的创新活动都具有独特性、一次性和不确定性等项目的特性,因此人们的各种创新活动都需要按照项目的模式去完成,至今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与精神财富都始于项目,所以项目管理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另一方面,人的所作所为大抵都是以完成某种特定的项目任务为目标的,然而囿于成本、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人们往往很难实现成本、进度和质量的协调统一,因而产生了浪费、低效或劣质等现象。自项目管理概念提出以来,其理念和方法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大大提升了项目目标的完成度,实现了资源配置利用的更优化。项目管理在当今工业发展和工业管理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西方发达国家,项目管理从20世纪中期开始兴起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内容广泛、方法科学和体系完善的应用领域。近些年来,国内各界人士逐渐认识到了项目管理的重要性,明白了项目管理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被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地应用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然,除实践领域外,针对项目管理的理论研究亦是东风正劲,项目管理已成为当今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研究和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预见,在未来,其实践活动必将更多地贯彻于人类的各项活动。

最近10年是现代项目管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现代项目管理的学术发展十分迅速,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科,而且学科知识体系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全球已有上百所大学设立了相关系科和研究院所。其次,现代项目管理的协会和资质认证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全球不但有以美国为主的项目管理协会(PMI),还有以欧洲国家为主的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世界各国的项目管理协会也相继成立。这些都对现代项目管理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前,由于日益广泛的国际交往与合作,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已经被各方所重视,推广项目管理的紧迫性已经被各方所意识。近几年国内如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不少高校开办了项目管理专业。另外,中国工程院正式设立了工程管理部和7个工程管理院士席位,并且说明工程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为工程管理在工业生产中具体应用范围制定了明确的限定。较之管理科学与工程视角的项目管理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而言,以大管理视角的项目管理系统分析和实践应用尚不够系统。我国的现代项目管理学科的发展最早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最早的现代项目管理译著应该是由南开大学张金成教授于1999年翻译出版的《成功的项目管理》,而国内最早的系统介绍项目管理知识的书籍是2001年出版的《现代项目管理》。虽然在此之前我们已顺利完成了多个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项目,也积累了一定的项目管理经验,但是翻阅这类书后还是觉得其价值重大和效用深远。随即,我们开始制作备课笔记并申请开设这门课程,“项目管理”也成为吉林大学公共管理学科领域的第一门项目管理课程。随着我们所指导或教授的研究生陆续应聘进入高等教育系统,并在各自的岗位上讲授“项目管理”课程,通过各种沟通和交流,我们了解到大家对于项目管理思维、方法和技能的浓厚兴趣,以及他们各自收获的实践经验和学术发展,于是我们有了这样的共识,即如何建设适应于大管理的项目管理教程,以适合纯文科背景的专业学生,应该成为管理理论与项目实践结合的课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

本书的研究领域兼顾了项目管理的概念体系、内容范围以及操作流程等几个方面,既考虑介绍项目管理的基本过程,也考虑覆盖项目管理的各个知识领域。本身面向的是一般的项目管理,即都是针对各种一次性和独特性任务的现代项目管理,而不是传统的以工程项目为核心内容的,对管理类学科和专业具有很强的普遍适用性。在具体的操作中包括各章节的项目管理的一些基本技术方法和工具,力图通过这些内容帮助读者建立一个更完整的、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项目管理知识图景,并使之可以有效地运用于实践。

对学生的个人需求、学校的专业建设、公共管理实践而言,项目管理知识是至关重要的。一是对个人而言,项目管理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有着明显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使学生学到一种与专业技能结合起来使用的管理技能,有利于安排学习计划和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合理管理学习时间和组织实践活动; 另一方面,项目管理可以培养学生的系统思想,因为项目管理是系统论的典型应用,学生在学习项目管理的同时会学到系统知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系统思维。二是对学校而言,有助于宏大的理论研究与微观视角的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真正实现学科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教学资源推动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对公共部门而言,专业化的项目管理人才投入如火如荼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既有利于信息化项目为民造福的社会工程,也有利于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项目管理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利用和项目组织绩效的匹配关系,而相关技术方法及其运作模式都为这一既定目标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无论单纯强调项目管理的系统性思维,还是单纯强调项目管理的工具理性,都是有失偏颇的。这也是项目管理研究人员和管理实践者们的共识。之所以强调公共管理学科视角的项目管理教程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公共管理类的项目管理既涉及资源利用和组织绩效的匹配关系,也涉及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及群体行动逻辑; 第二,国家政治、府际关系、社会需求所共同交织的电子政务项目,不同于任何商业项目或传统技术项目,系统化、行政化、社会化构成了其项目管理实践的本质特征; 第三,随着社会各界对项目管理认证资质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跨学科人才开始参与或从事项目管理实践,但如何弥合项目管理资质认证和高校专业建设的沟壑,就成为本书写作的突破口。

本书根据组织管理决策和工程项目建设尤其是管理类学科专业项目研发等对项目管理知识的需求组织内容,能紧跟前沿知识,吸收实践经验,密切结合科研需求,切实符合教学需要,在培养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上有重要成效。

本书的绪论部分重点介绍了项目管理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当前项目管理学科体系状况与未来发展趋向。本书主体部分划分为基础篇、知识篇和过程篇三部分,加上绪论共20章。其中,在基础篇中,第1章详尽介绍了项目管理概念、特点和基本内容,第2章阐述了项目组织的概念、特征以及结构类型,第3章分析了项目经理的责任与权力、素质与能力以及挑选与培养,第4章介绍了项目团队的概念、特征以及队伍建设; 在知识篇中,第5~14章分别详细阐述、分析了项目集成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合同管理以及项目采购管理的含义、特点、过程以及技术方法; 在过程篇中,第15~19章概括了项目从起始、计划、执行、控制、收尾等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安排。本书还具有丰富的图解,力求做到既通俗易懂,又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另外,在每一章结尾部分都附有复习题,以供读者练习。

本书在出版前已作为讲义在不同高校使用过,伴随着教研积累过程得到了持续的修改和完善。教研积累主要体现为,本书的基础框架来自于张锐昕教授面向研究生讲授的讲义,通过连续十年的课堂互动和课件设计,编纂过程不仅融入了学生视角的疑问,也融入了教师视角的心得。本书的写作实现具体化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08年9月至2009年12月,通过主编和副主编的积极沟通联系,所有作者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完成了教材初稿。第二个阶段是从2010年3月至2012年8月,各章节作者结合科研项目、课程教学、管理实践工作的研究成果和体会心得,对本书相关内容进行修改完善。第三个阶段是从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由主编进行整体修改和局部内容更新,6月申请吉林大学本科“十二五”规划教材获批准立项,然后再次审核,最终交付出版社出版。

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作者团队力求完成一部系统完整、内容精练、概念明确、重点突出的教材。在教材的内容选择上,我们参考和借鉴了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和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参考了国内外众多企业的项目管理模式和改革经验,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内容的编排和结构的设计,力图做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在教程的结构安排上,本书采用了模块化与系列化的组织结构,在各章自成体系的同时,又使全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本书编者既有多年从事管理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也有一直从事项目管理实践的业务专家。编写中他们既注重参考引用国内外诸多同行的最新研究成果,又注意实时跟踪国内外项目管理发展的最新动态,因此教程中既有对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的全面阐述,也有对国内外项目管理实践经验的介绍和总结,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也做到了对实践经验的及时总结和升华。此外,教程在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新颖性上也有独到之处,适合管理类专业学生和各类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学习项目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时使用。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引用参考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著述,在此,对他们的工作表示敬意,恕不能一一列举和标明。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编者水平经验有限,还由于在我国公共管理领域中应用项目管理的知识还只处于起始阶段,相关的案例资料并不十分丰富,这些原因使书中的不足与疏漏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不吝赐教,以帮助我们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系列教材,使我们的知识服务于国家信息化建设。

主编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