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编写实用性更强的汇编语言课程教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实践表明,为了应用,人们只要创建合适的应用环境,掌握一定的工具,遵循系统提供的语言规则去编制相应的软件,就可以实现基本的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熟练掌握相关的编程知识,达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程度,即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新的教材编写模式:任务在先,紧随方案,实例教学;针对应用,突出要点,用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学以致用。教材既要有整体构思,又要突出单元独立;既要有适当的应用实例,又要涵盖基本的教学内容;既要有任务目标,又要有解决方案;既要有老师的适当讲解,又要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既要有模仿的样本,更要有触类旁通的开发和独立的创新实践;并通过上机实际操作,使学生由被动地“老师要我做什么”到“我自己想要做什么”,由学习的客体状态转变为自我成长的主动状态。这样,由于任务驱动,目的性更明确,针对性更强,实用性更突出,容易使学生快速产生成就感,建立自信心,激发进取心,从而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基于以上思想,本教材的基本结构为:任务目标,解决方案,实际例子,基本知识要点讲述,知识扩展,上机实践,习题作业。当然,任何一门课程总要有前言导绪,总要有点基本概况和知识铺垫,但一定要开门见山、简捷明确、直击主题。教材的内容要更贴近实际,最好能围绕项目课题,或抽出其中的相应部分作为例子;教学的方法要类似雪中送炭;实验的效果要相当于实训,相当于岗前培训。
本教材的特点:
1. 目标性突出
每章节都有明确的任务目标,围绕任务的具体要求,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介绍需要讲解的知识要点,并辅以适当的应用举例和练习。
2. 实用性强
通过实际应用介绍知识点,使学生学了知识就会应用,而不是束之高阁。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能解释很多应用现象。例如,通过文件的打开与建立、文件内容的读写操作理解“复制” 和“粘贴”的实际内部操作。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功能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3. 教材的结构为教材的宗旨服务
汇编语言是一门语法规定较繁多的程序设计语言,为解决问题需要铺垫很多基础知识,需要指明很多具体的规定,而且语句细腻,往往需要几个语句甚至一段程序才能说明一个问题,没有高级语言语句那样功能宏大。因此,本教材把较散乱的内容根据其特点分别集中在几个章节中,在应用的过程中作讲解和诠释。例如指令系统,我们采取集中简介,然后根据其特点分章逐步深入地介绍,以便于读者学以致用。克服那种长篇集中讲解枯燥无味的弊端。
4. 教材的应用性和系统性相结合
面向应用,突出实用是本教材的宗旨。但是作为教材还应该考虑其系统性、完整性,所以,本教材增加了第8章32位汇编语言简介、第9章汇编语言与C语言混合编程和第10章汇编语言的文件处理。
本书由李人贤、张文旭任主编,卜伶俐、刘丽娜、郭宇、高炜任副主编。王汝山、周彤、李春辉、王颖参加编写。本书第1章由周彤与李春辉编写,第2和第9章由王汝山编写,第3章由张文旭编写,第4和第11章由郭宇编写,第5章由刘丽娜编写,第6和第8章由卜伶俐编写,第7和第10章由高炜编写,王颖编写各章习题及附录。全书由李人贤统稿。
感谢田玉清副教授,他对本书进行全面审核。感谢马宪敏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大力支持和帮助。
由于时间、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201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