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1. 编写宗旨

现代社会的国际交流越来越深化,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把学生培养成既懂专业又在较高层次上掌握外语的立体型、复合型科技人才,更好地与社会接轨。

目前软件产业在中国得到迅猛发展,软件外包服务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已经成为国家大力扶持的朝阳产业。

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从2001年开始,先后批准在全国重点高校中建设了37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然而,即使一些英语基础较好的毕业生在软件外包的实际工作环境中也感到英语应用的力不从心。究其根源,目前多为英语口语或者中文软件外包专业的教材,但两者结合,涉及软件外包专业知识与工作语言的英语教材几乎为空白。教学一线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深感这本教材出版的迫切性与必要性,本书作者结合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总结多年积累的教学实践,倾力编写这本教材,并且得到了多方的支持和鼓励。

国际化的软件外包行业离不开交流。会议、工作中都需要一定的英语沟通能力。软件从业人员往往因为英语障碍造成工作中的困难。而国内目前关于软件外包行业英语的相关教材尤其是针对口语训练的教材更是少见。《软件外包行业英语口语教程》一书将帮助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的学生及IT从业者熟悉和掌握更多的专业英语词汇与表达,提高软件外包行业英语水平与在实际工作交往活动中的沟通协调能力。

2. 教材结构

在真实的情境中,语言的学习,口语能力的提高会变成一种自动的过程。《软件外包行业英语口语教程》由22个单元组成,模拟了外包行业过程的情境,涉及外包简介、技术测试、通技能、客户服务、组织会议、团队合作、管理时间、解决问题、外包流程及日常交流等方面的信息。[2][4]软件外包行业英语口语教程[4][3][1]前言本书每单元的第一部分为热身之头脑风暴(WarmUp—Brainstorming and Speaking),通过回答几个生活中和本单元话题相关的问题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根据不同的话题,有的单元还提供了相对应的口语表达贴士。第二部分为专业术语(Technical Terms),对专业术语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设计一系列的练习,让学习者不但能了解术语的意思,更能熟练应用于口语表达。第三部分为相关知识朗读与扩展(Food for Thoughts),该部分有跟主题相关的文章一篇,并设计了问题回答、文章复述、重点句式重述、观点分享以及模拟训练等内容,让学习者在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的同时,口头完成这些任务,以做到熟练掌握知识,熟练表达内容。第四部分为口语技巧(Speaking Tips),根据口语表达设计的不同情境,提供口语表达技巧并设计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情境对话,学习者通过朗读、背诵和模仿来掌握相关的表达方式和专业词汇。第五部分为案例分析与汇报(Case Study and Presentation),学习者要朗读相关案例背景,利用本单元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回答问题,并把相关内容组织起来进行汇报,汇报既体现了汇报者对重要句式和相关问题以及专业知识的理解,也体现了汇报者利用多媒体作为汇报辅助手段的能力。第六部分为大声朗读之职场明规则(Read Aloud Business Tips),本部分介绍了和单元相关的职场常见规则,学习者通过大声朗读了解职场常见规则,并掌握相关表达方式。

每个单元各个部分的设计,是从多个方面入手,在利用阅读和朗读作为语言输入的方式的同时,强调语言的输出,帮助学生在熟悉典型交际情景的同时,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相关交际功能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学生用英语了解软件外包行业的主要环节,培养和提高用英语在IT领域交流的语言应用能力。

3. 使用建议

本书作为高校口语课教材使用,可根据学习者对软件行业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来进行。

对初级者来说,要求教师适当增加相关专业知识介绍,增加课堂对情景对话的朗读和模仿时间,以便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每单元三个学时,共60学时,可供两个学期使用。

对中级者来说,本书可供一个学期使用,每个单元根据主题内容的不同,分别需要1~2个课时,在32课时内完成。

其中迷你阅读部分、熟能生巧部分可以作为学生课外练习,根据内容和学生情况,调整口语表达技巧方面的讲解和训练时间。

4. 编写队伍

《软件外包行业英语口语教程》编写组包括以下成员: 杜婉宜、高莹、崔紫娟、郝玲、苏华玲等。他们在保持日常教学、培训与科研工作的同时,严格认真、按质量地完成了本教程的工作;他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对文稿进行了多次校对与润色,使本书在质量上有了可靠的保障。

口语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于非课堂学习者来说,坚持才是硬道理。要想进步,只要有努力,就会有收获。我们真诚地希望本书既能满足高等院校拓展学生专业领域知识的需要,又能满足大学英语从一般用途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过渡的需要,培养既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又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及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素质,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人才。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与读者不吝指正,以便再版时更正和改进。

编 者

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