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微观经济学既是源远流长的古老学科,也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较快的新兴领域。从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关于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的探讨,到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建立以均衡价格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再到萨缪尔森《经济学》中的大综合,微观经济学形成了巨大的知识存量。更重要的是,这种知识存量的积累还在不断扩大。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理论、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交易费用与产权理论、拍卖与机制设计理论、匹配理论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原有的微观经济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经济世界的看法。这种变化使得微观经济学成为一个内容繁茂的知识宝库。

这种知识状况无疑给教科书的撰写者增加了难度。因为在有限的篇幅内,既要反映已有的知识存量,也要体现最新的发展动态,必须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知识宝库中做出合理的挑选与取舍。在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教科书的背景下,要想出版一本别具一格、篇幅适当、取舍合理的教科书,实属不易。

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入门教科书,本书希望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一定特色。

首先,力求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示当代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微观经济学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内容,秉承局部均衡、一般均衡到特殊均衡的思路,本书以均衡价格的形成(供求的基本原理)为起点,依次介绍了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与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要素价格决定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博弈论、外部性与公共物品的生产、信息经济学与拍卖理论,既照顾了已有的知识存量,又体现了最新的动态,使得原有知识和新的理论合理搭配,相得益彰。

其次,在每一理论后面都提供相应的案例。目前国内外一些教材已注意到用案例来说明理论,使经济学理论成为一门与经济生活实践直接相关的学问。本书的特点在于,尽量用中国的案例来说明问题,以便将西方经济学的抽象推理与中国鲜活的经济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使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更为通俗易懂,另一方面也达到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的目的。

第三,尽量以文字形式展示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当代经济学已变得非常数学化、模型化,这使得经济学充满了形式化和技术化的东西,而其精髓——模型背后的经济思想——却往往被忽视了。为了避免这种舍本逐末的倾向,本书着重于用简洁的文字而不是方程来展示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以使内容变得更为直观,方便读者理解。

最后,本书吸收了大量现有的研究成果,参考了目前比较流行的一些国内外教材,凡是直接引用的,都在书中作了说明,凡是没有直接引用但书中有所涉及的,都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在此,笔者对这些文献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能够出版,还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是他们在几年前的策划和此后的不断督促,以及最后的细心审阅与编辑,才使得本书最终得以同读者见面。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可能还有一些错误或不准确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