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指出: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同时要求将教材建设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加强新教材和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鼓励教师编写新教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21世纪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精选”就是在实施教育部质量工程的背景下,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面向应用型本科的教学需要,旨在建设一套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系列化、立体化教材。该系列教材包括各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材; 包括计算机类专业,如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数字影视动画、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等专业方向的计算机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和实践教学的教材。
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重点是面向应用、兼顾继续深造,力求将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较全面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同时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因此,本系列教材吸纳了多所院校应用型本科的丰富办学实践经验,依托母体校的强大教师资源,根据毕业生的社会需求、职业岗位需求,适当精选理论内容,强化专业基础、技术和技能训练,力求满足师生对教材的需求。
本丛书在遴选和组织教材内容时,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从需求逆推内容,体现分阶段、按梯度进行基本能力→核心能力→职业技能的培养; 力求突出实践性,实现教材和课程系列化、立体化的特色。
突出实践性。丛书编写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突出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为有关专业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践、毕业实践和毕业设计教学提供具体、翔实的实验设计,提供可操作性强的实验指导,完全适合“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应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教材立体化。丛书提供配套的纸质教材、电子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和案例,并且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http://www.tup.com.cn)提供及时更新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供师生学习与参考。
课程系列化。实验类课程均由“教程+实验指导+课程设计”三本教材构成一门课程的“课程包”,为教师教学、指导实验以及学生完成课程设计提供翔实、具体的指导和技术支持。
希望本丛书的出版能够满足国内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教学要求,并在大家的努力下,在使用中逐渐完善和发展,从而不断提高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丛书编委会
2009年7月
前言
与
高级语言不同,汇编语言是一种面向机器的语言,可以操作到其他高级语言很难涉及的计算机的底层设备和端口,可以涉及BIOS和操作系统。因此,学习汇编语言除了掌握一般程序设计的直接程序、分支程序、循环程序、过程等基本方法外,还必须学会I/O设备的端口编程、中断处理等内容。这些最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和调试步骤必须通过大量的上机实践和训练掌握。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对于应用型本科学生,在上机实习过程中仅仅布置题目,由教师巡视和指导是不够的,如果上机时教师能够提供大量与讲课内容相配套的实例和详细的操作步骤,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多年教学,几名任课教师反复修改编写了本书。
与教材12章一致,本实习指导共12个实验。实验1至实验4重点训练汇编语言从源程序的编辑到汇编、连接、调试、运行的方法和步骤,内容涉及编辑工具Edit、UltraEdit、WinHex的应用,汇编MASM 5.0与Debug调试工具的应用,仿真模拟工具EMU8086和虚拟机Visual PC的应用等。实验5至实验11重点训练直接程序、分支程序、循环程序等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同时强化了汇编语言所涉及的算术运算、逻辑运算、串操作等的训练,强化了数据从数字符号输入到机内,以二进制数存放,再到以数字符号形式输出的过程。实验12重点训练过程程序、中断处理程序、I/O端口编程和DOS、BIOS内部子程序功能的调用方法。
本书初稿的整体架构由朱耀庭教授设计。实验1至实验7由董焕芝副教授编写,实验8至实验12由高飞老师编写。全书最后由朱耀庭教授统编和修改完成。
本书从组稿、编审到出版始终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支持,特别是索梅编辑、贾斌编辑、付弘宇编辑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编者
2013年6月于天津南开大学滨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