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默·托平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荣誉教授
《纽约时报》前主编、普利策新闻奖管委会前主任
随着中国逐渐成长为世界一流强国,承担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中国的大学正面临着调整评估标准和更新课程设置的挑战。而在中国的大学各类院系中,新闻学院对这些变化的反应尤为重要。因为,新闻媒体不仅可以让中国人民了解自己的国家,也能让世人知道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为什么是这样。
事实上,为适应全球化、实现现代化,中国的新闻学院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进行改革。本书的作者李希光教授在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创建新全球新闻教育和开创新型的新闻学院,标志着这场改革的转折点。今天,清华大学的新闻专业教育在中国930所同类院系中名列前五,被誉为中国新闻教育全面改革的领路人。李希光教授就曾担任过清华新闻学院的常务副院长。他目前是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他还是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和教育部新闻顾问。他同时在清华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讲“新闻采访写作”课。
在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采访写作》教材里,李希光教授与中国下一代的新闻专业学生分享了他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一代的学生一毕业就会被要求报道和描述这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当他们在学习和阅读这本教材时,他们会发现这其实是一本可以教会他们新闻的有效报道技巧和编辑技巧的“秘籍”。而同时,李教授在教材中也讲明了道德准则的重要性。他要求那些有志向的记者在报道时坚持事实,避免鼓吹,避免加入个人观点。他在教学中,把观点性的社论专栏写作与事实性的新闻写作分开。
李希光极力鼓励学生们向全世界范围内的记者学习,但同时也会要求他们 “认清中国的媒体环境、认识中国的主要特点、辨清中国的突出问题”。换句话说,他希望中国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不仅要借鉴国外的道德标准,还要把这些标准与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和特殊情况结合起来。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媒体自由地通过各种新闻调查,揭发了地方官员经济腐败和效率低下的丑闻。这些丑闻一经曝光,有时会起到很积极的作用,政府会对那些为自己曝光的不良行为“深深忏悔”的官员提起公诉。诸如此类的调查类报道技巧,李教授在这本教材中也进行了阐述。
李希光教授相信,一家写作水平高和质量高的报社对社会很重要。他在教材和他的课堂上再三强调培养新闻采写技巧和技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李教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得到了教育部的鼎力支持。他的新闻采访写作课因其被认定为中国新闻学科最好的培养模式, 被中国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课”。
李希光教授为什么要求新闻学院学生多向全世界的记者学习呢?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们可以得到技术方面的培训,尤其是在新数字技术方面得到培训并且能够拓展各种交流平台。现在,中国许多的大学正在把这些培训融入大学课程中。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在李希光的开拓和领导下,十多年来一直在开展新闻学科的国际项目。清华新闻学科的教员们已经设立了这样一个五年目标: 为50%的本科学生和70%的研究生提供出国学习的机会。李希光教授更是为清华大学创立全球财经新闻硕士项目立下了大功,这是目前为止中国内地唯一的一个全英语教学的新闻学研究生项目。美国的彭博社为推进此项目,特地在清华大学建立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全球财经新闻教学实验室,并派专门的编辑人员进行维护。李教授还与美国的新闻界同行保持密切的联系,经常邀请国际新闻界和新闻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去清华大学或者西南政法大学演讲和交流。
李希光教授积极地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他认为,师生间的互动,应该与正常的学术交流更加紧密。我在听李教授的课时会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他循循善诱,和蔼可亲。我很欣赏他的教学方式,他能把学生带入到对话中,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挑战那些陈词滥调。李教授不仅是一名教师还是一名记者,一名采访者。他那脚踏实地的工作经验在书中成百上千的案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们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人生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