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读一本早晨般清白的书
认识五瓣花已有好些年。在貌似淡如水的交往中,却总能在灵魂的翻腾
处狭路相遇。彼此间,有种棋逢对手的欣喜,更有惺惺相惜的顾怜。
然而,有一点总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个有着小麦色肌肤和中午阳光般
坦荡眼神的女子,这个披着黑森林般一头秀发、穿着大几号宽松棉麻衣裙、
戴着藏式风格首饰、似乎随时都要奔赴远方的女子,为何眉宇间总有隐约的
哀愁萦绕,就像黑云朵偷偷躲在了太阳的身后,一旦钻出来,它或许便会是
滂沱的雨。
有时,我甚至想坦率地提醒五瓣花,她并不适合现在的媒体工作。干
这桩事需要懂得喧嚣与享受喧嚣。她不是。她给人一种心事重重的感觉,喜
欢发呆。而且越是在热闹的场合,她越是爱头一低,缩回到自己的疆土中
去。这容易让人猜想:她的疆土是个怎样的地方,有着怎样的人事呢?我就
充满好奇。直到读完她长达15万字的长篇散文《婆媳的美好关系》,我才彻
底明白她的沉默,她的恍惚,她谁枝可栖的徘徊因何而起——原来这些年
来,她其实一直过着肩负两个生命重量的日子,在为两个人活。她的思绪忙
碌在过去与现在,阴阳两界,忘川的此岸彼岸;一个女人的前世,一个女人
的今生;一些永难忘怀的情义;一些无法排遣的痛和无法消融的纠结、哀
怨。她有她的幸福,但也不堪其累、其苦。她到了必须放下、释然、宽恕的
推荐序
VI
时刻了。诚如她自己所说,必须对长久以来沉浸于悲痛、不能自拔的“我”
完成一次救赎。那并不意味着忘记甚至背弃过去,而是对它最好的珍藏与捍
卫。就像禅意里看一切山水往往要经历的三境界:从看山水是山水出发,走
过小我的满足——看出山水不再是山水,最后达到对山水的再认知、仰视、
融合,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对付痛苦同样如此,绝不是需要单纯的轮
回,而是在经历面对、梳理、承受之后,找到其反弹力。
所以,我更愿意把这本书当做五瓣花在与自己的痛苦达成和解之后,
准备扑向内心更大竞技场所举行的某种仪式:一个人如果能翱翔在人生的大
悲之上,痛定思痛,而后从容,无疑会具备一种相当可怕的力量、智慧与韧
性。接下来的人生必定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很久以来,我对当今中国的许多文学作品充满抵触,尤其害怕阅读所谓
的散文。因为现在已到了全民皆可散文,皆可作垃圾文章的时代。散文已沦
落为不少人勾兑政治、官员、商人,戏说现实与历史的一种文体,怎么嗅也
嗅不到一丝文学的气味。所以,当我拿起一些散文书籍时,便要像质疑是否
是安全食品一般地打量半天,很怕一不小心读到伪劣的东西,会像吃垃圾食
品损伤身体一样伤害到我的灵魂。
感谢花儿,她的这本书给我一种久违的感觉——让我想起曾在希腊梅黛
奥拉小城黑夜里的感动:仰望万丈悬崖之上修道院的灯光,内心被无比圣洁
的光芒照耀。是的,这本书所散发出的慈善与悲悯情怀如此精准地诠释了文
学的魅力,那便是拿出自己的灵魂去交换另一些灵魂。在文学的召唤下,灵
魂们得以赤诚相待,相亲相爱。
可以说,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充满着诚意,这在文学被许多人当
宠物来把玩,像生产假冒伪劣食品那般来生产作品的危机时代,更显其罕见
和高贵。细细读来你会发现,这本书其实更像是作者心无旁骛地面对自己的
喃喃自语。或许,它根本就是一本作者写给自己的书。而当一个人掏心掏肺
自说自话时,恐怕已顾不上作假。如果那样,作者付出的心灵成本将更高。
这显然不是五瓣花这般聪慧的作家会干出的事儿。一个把写作当成是一次生
命绽放的女子,她会让自己笔下的每个字都必须通过情感炼狱的折磨。因为
VII
推荐序2
只有这样,她的文字才会变成血管里流出的血,盐卤水里熬出的盐,植物里
提取出的微量精油,带着灵魂深处的气息像浪花般地飞溅而出,去击打每一
个阅读者的心扉,击打出共同的无法辨认的疼痛来。这,一直是五瓣花的信
仰。花儿好幸运,我已被她的文字击痛。她的信仰已开花结果。
在人类的亲情链上,婆媳关系充满着相当复杂纠结的色彩。她们都以
自己的身体,甚至整个生命作为代价去深入探索了同一个男人的身体秘密,
并由此与这个男人建立了一种无比亲密的关系。她们都有理由把这个男人看
做自己的国土,毫不惭愧地宣称自己拥有的主权,自己是统辖其中的女王。
然而,上帝偏偏让她们势均力敌,不得不站在一个男人的人生两端,扮演着
仿佛是接力,仿佛是拔河,仿佛是同盟,仿佛是敌人等永远矛盾的角色。所
以,自古婆媳的争斗,不能怪罪于女人所谓的天性狭隘,而是上天早就安排
好的自然之战。就像虎狮与羚羊间无法坐下来讨论问题,婆媳往往认定彼此
天生的敌对性与不可调和性。只是世道有时让婆婆是虎狮,媳妇为羚羊;有
时则相反。那么,婆媳有无可能冲破自然法则的桎梏,通过沟通,成为另一
种亲密的关系呢?这的确是个很大的人性课题。所以,本书所讲述的不仅仅
是婆媳相处那么点表皮的东西,而更多的是在探索人性中的善之光如何让人
达到崇高的境界,呈现出了令人称奇的美好关系及状态。尤其是它涉及这么
个现实:在面临死亡这个人类很难从容面对的绝壁时,我们有能力的人如何
去对那些失去能力者实施临终的关怀、帮助?因为这不仅体现人生死的尊
严,也体现了人类作为集体在与不可逆转的自然打交道时所拥有的力量和姿
态。这样的体现,对目前愈来愈显现出老龄化严重的中国社会更有其重要
性。可以说愈来愈被老年气息包围的中国社会有时会变得相当脆弱与惶恐,
那是因为我们害怕老无所依。我们需要知道关怀力量的所在,并由此懂得去
珍惜农业文明留给我们这个古老国度的“孝传统”。只有这样我们民族才会
永远强大、丰沛与年轻,记得住流泪的感觉,对一切生命都能笑脸相迎,施
以援手。
或许,这便是该书所具有的核心价值。它是那么沉甸甸的。会随时像蝴
蝶扇动翅膀时所引发的效应一样,去搅动许多人的内心。
VIII
另一方面,我更愿意把这本书看成是为小人物立传的吟唱,真正成为一
个女人的史诗。书中的婆婆是会让每个读者动容的人物。无疑,她是滴水般
的女人,在熙熙攘攘的大街、菜市场,我们随时都与这样的女人擦肩而过。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这样的女人多一个少一个对于大街与菜市场,对于海洋
般的人群似乎没啥影响。却并不真正懂得对于用一扇扇门窗代言的家庭而
言,她们意味着什么?作者的婆婆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呢?她从20几岁起便身
患癌症,一生受尽病痛折磨,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的手术、放化疗,竟然
能把生命捍卫至59岁。年轻的她是独自留守的军属,承受着孤独、艰辛生活
的重压,甚至生育时都是自己为自己接生;年老的她,拖着病体,仍继续担
当呵护亲人的重任,尽心照顾病弱的孙子和车祸后的儿子。她的生命能量堪
比春蚕,看上去那么微小,却能从中抽出无尽的丝去为衣为被,温暖别人;
她还是个智慧女人,懂得接纳与包容自己摇摇欲坠的身体以及不完美的人
生。正因为她内心海洋般宽广无垠,才可能在成为好妻子、好母亲、好祖母
之外,还能成为难度系数如此高的好婆婆。
也许会有人问,这种似乎有些过时的典型的春蚕女人是否值得文学一
再去表现,尤其是在个人主义大旗被众生挥舞的21世纪当下?这个人物的审
美价值何在?对此,作者在书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我看到的婆婆的一
生里,的确是将人生的热闹、欢欣、虚无、颓败悉数一饮而尽,然后津津有
味地品尝,知道自己的一生就是独一无二,也是好的。”这就是作者提供的
人物审美价值——她承受苦难的悲壮,她细水长流经营生活的精致,她爱着
每个人的能量,她永远的无怨无悔,都让她成为作者笔下永远的独一无二。
从某种意义上讲,无论命运如何捉弄,这个女人其实担任着自己生命的主
人——她选择了自己的活法,哪怕是承受和奉献,那个姿势也从不卑微,反
而有凛然的高贵。高贵者是幸福者,缺乏慷慨之气的人无缘触及这样的幸
福。可以说作者写婆婆时也带了一股子神圣的凛然之气。首先,她不以自己
“70后”锐利的锋芒去对“40后”婆婆的生活态度及方式说三道四;再者,
没像中国作家惯有的思维那样把婆婆往伟大的母爱、奉献的母亲方向拔得无
限高;更重要的是,没采取文人喜欢采取的居高临下怜悯之态去把婆婆写成
IX
推荐序2
凄苦女人,以获取读者眼泪。作者笔下流淌的只是女人之间该有的将心比
心,亲人之间的血浓于水,知己之间的惺惺相惜。它让人想到张爱玲的那句
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如我前面所说,这本书是作者写给自己的心灵之书,所以有一股如江
河般一泻千里的澎湃情感贯穿始终,让每一个捧起它的人都能随着其情感起
伏,激荡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东西。也正因为是写给自己的,它决绝地摒弃
了那些乌嘘呐喊所谓博眼球的看点和乱七八糟的卖相,只保持了自己清白的
态度。作者始终坚守着作品的文学品质,无论是把看似平淡庸常的生活小事
叙述成波谲云诡的精彩片段,还是把深刻的哲理性议论表达得感性、平易,
作者都从容地驾驭着文字之车,使之奔向文学的含金地。读着书中许多的段
落,你差不多能窥见作者在小小书房里写下它们时的心境——房间里绿萝站
立,白栀子花暗香浮动,茶杯上升腾起淡淡的热气,作者似乎又在发呆了,
因为思念。她说:“我站在温暖的酥油灯房,凝视着我点上的那盏酥油灯,
我与她,通过这火光开始对话,我只希望去世四年之后的婆婆,可以一路顺
利,凭此光芒,找到她来世的出口。”
作者的思念像月光一般照耀着她的文字,只写给那些关心灵魂,关心
亲情,关心爱,关心马匹与粮食的人们看。我很庆幸自己是作者选中的那类
人。更庆幸自己还能够在时光飞驰中,去静心读这么一本像早晨般清白的
书,然后陷入一种幸福而奢侈的沉思。
吴景娅
《新女报》副总编、《健康人报》总编
2011年3月26日,受邀作为重庆故事广播(现在的重庆文艺广播)的特邀嘉
宾,去电台做一档《听书俱乐部》的节目,主题是围绕一本有关婆媳关系写
就的小说展开讨论评述。
在网上找了这本书来看,里面讲的婆媳关系,甚至公媳关系,真是一
触即发,剑拔弩张,彼此的关系恍如一支在弦的箭,随时待命般等待一声号
令便可喷发而出。一旦这支箭射出,可能就是一出热闹非凡的闹剧,婆说婆
有理,媳说媳有理,让老公在中间做着夹心饼干,左右为难。也许那是小
说,源自生活,却有着高于生活的戏剧性,可是在我们周围确实也有那么些
婆媳,她们之间的关系,即使不能用剑拔弩张来形容,可也是隔着厚厚的衣
服,打着肚皮官司,媳妇在老公耳边念叨几句:你妈怎么怎么的了。婆婆在
儿子跟前唠叨几句:你媳妇如何如何懒惰了。
不知那些未婚女性看了此类将婆媳关系描写得如此紧张的书籍,再加上道
听途说,听些已婚妇女在办公室里大谈身边的婆媳经,是否还有勇气跨进婚姻
的殿堂?
所谓的婆媳之战,更像是一场拔河比赛。绳索的两头,精神抖擞地站着婆
婆和媳妇,哨声一响,两人同时发力,身边的那个男人就像是拔河绳中间的
那根红结子,地上划着明显的河界,非此即彼,只有此岸和彼岸,没有中间
地带。
雄赳赳地站在拔河绳两端的两个女人,都想施尽一切办法将站在中间的
自序
XII
那个木讷的、不知所措的男人拉到自己这边来,然后看着对方垂头丧气的样
子,不禁得意地笑。
谁胜谁负,于那个拔河绳中间的男人来说,都是难受,有种里外不是人
的尴尬。而绳索两边的女人,殊不知以此为乐,斗智斗勇,带着一生可以与
之大战三百六十回合的勇气,据理力争,赢了的一方可以骄傲地仰头,输了
的只能灰溜溜地等待时机改日再战。
连三毛也曾说:“婆婆大人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她不必出现,只要
碰到她的边缘,夫妻之间自然南北对峙,局势分明了。”
各家电视台播放的和婆媳关系有关的电视剧似乎都颇为火暴,《双面
胶》《婆婆大人》《新结婚时代》,婆婆的顽固、媳妇的刁蛮、婆婆的小算
盘、媳妇的小心眼,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许多人都喜欢看这类电视剧,
还有很多未结婚的女子,也在心头早已树立起唯婆婆难伺候的牢固观念。
而其实还有一种婆媳关系,很少有人展现。一种全然的,带着母爱,视
为己出的,相敬如宾的婆媳,几乎很少在书籍里或荧屏上看到。难道这世间
真的不存在这样一种婆媳关系?
在冥冥中,有那么两个人,就像那种有眼缘的人,见第一面,就觉得这
正是和你投缘的那个人。
我相信在婆媳关系中,也有那样一种关系,她们心心相印,她们相互体
谅,她们爱着同一个男人,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母爱与情爱,去爱着这个男
人,而彼此之间,因为这个男人成为纽带。这个男人是幸福的,这样生活在一
起的两个女人也是幸福的。她们一起在厨房里一边谈家事,一边切菜煮饭;她
们坐在沙发上小声地说着悄悄话,等着那个贪睡的男人起床。
我承认,这世间的确存在这样的两个人,存在这样和睦的婆媳关系。而
我也相信,这世间并非只有这两个人享受过如此融洽的婆媳关系。
我想写这本书,我想写我的婆婆,是因为我想告诉世人,这世间的确有
那么一种婆媳关系存在,它温暖、持久,没有血脉关系的绵延,却是两个人
之间的另一种惺惺相惜,一种不腻的母爱,将婆媳关系梳理得顺当、和谐、
宁静而悠远。
XIII
自 序
想写下这些最真实的文字,告诉这世间的女子,我曾亲历过这样的相互
尊重、相互怜爱的美好的婆媳关系。在这世上也真有过这样的我,有过这样
好的婆婆,我们相亲相爱,直至她生命的最后。
在回忆中,我和婆婆之间没有发生过波澜壮阔的大生活,我们之间的故
事都是小桥流水般的静水生活,看似完全不值一提,可是在一字一句的书写
之中,我却再次发现我有一位多么好的婆婆,我和婆婆的关系多么微妙,甚
至亲密得超越了与自己妈妈的关系。也许这样说,会令我自己的妈妈难过,
可是没有办法,事实也许就是如此。
因为我遇见了一位世上最好的婆婆。
对于我来说,写这本书太难了。那是因为,我所写的每一个字,都与
婆婆有关,虽然婆婆离开我已经五年了,但我对婆婆的那种哀思,一直让我
无可救药地沉浸。而且我所经历的情绪的起伏,还得背着我的家人,不让他
们为我担心。我在另一间屋子里写作,我得背着东哭泣;当孩子回来时,我
也不能红着眼,可是我决定将这样的文字进行到底。我要将最纯粹的情绪放
在里面,我不想运用更多的文学技巧,我就想原汁原味地呈现。虽然在文章
里为了区别自己的妈妈,我写的称呼是婆婆,可是在生活里,我从来都叫她
“妈妈”,一定是叠音的“妈妈”二字,和自家妈妈没有区别的称呼。
写这些字时,我一直紧锁着眉头。我将我的QQ签名档改为了“深深沉
浸”。可是我想这些文字,会成为我对婆婆去世五年之后的一个交代。
第一次希望用书的方式,将有关她的文字集结出来,也许我们婆媳平凡
的故事,无法挑逗更多人喜欢热闹的神经,可是我相信,那些能读懂我文字的
人,会在我的每一个字里看到一份深情,看到一种婆媳之间融洽相处的艺术。
我就是想向世人宣告,世界上真的有那么一种情,它介乎母女之间,也
许比母女略略疏远,有着适当的距离,有着适当的礼貌,也保留着让彼此舒
适的空间。它不似母女关系那样亲密无间,它看似没有母女关系那样随意任
性,更不能无理取闹,可是这样的情分,会让这样的两个女人更像朋友,以
礼相待,惺惺相惜。
我庆幸,我曾亲历其中,与另一个女人一起感受过这种情分,我们俩一
XIV
起经历,一起证明,的确有这样一种关系存在:两个心生柔软的人,懂得女
人何苦为难女人的道理,她们有忘年交的感情,却并不似金兰义气,她们持
着“万物生”的相知之道,来相伴相携,直至生命的最终。
我与婆婆便是在最后那一刻的相守中,一起走进了彼此生命的实质与内
核。我们在一起探寻生命的意义与源头,让我也更加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生命。
有很多人说我遇到了一个好婆婆,我是幸运的。的确,我跟周围的人说
起我与婆婆之间的事情,没有几个女人不羡慕。以至在婆婆离世之后,最不
能走出她去世阴影的反而是我这个媳妇。
到我提笔时,婆婆已去世三年了。这些文字让我全然地倾吐,只有文
字,让我从悲伤的情绪中释放出来,慢慢梳理,如剥笋一样,层层剥落,
但见真心。也许对于我来说,只有写完这本书,我心中的一些不释才能得以
放下。
我想用我最朴素的文字,来祭奠她身在天堂自由的灵魂。
五瓣花
201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