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企业文化学是建立在文化学基础之上的管理科学分支,因此,谈论企业文化学,要从文化说起。
什么是文化?关于文化的定义,五花八门,不下百种。正如美国一个文化学者洛威尔所言,“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状。我们想用文字来定义它,这就像把空气抓在手里,除了不在手里,它无处不在”。尽管如此,人们对文化的探求却从未停止过,在众多关于文化的理解中,我最欣赏的一种说法是“文化是一个群体的记忆编码,是集体的记忆、集体的人格”,如同融合在血液里,一旦形成,终生不变。还有一种说法我也比较认同“文化是人为的构建”。任何文化,都是人类根据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向往不断构建出来的,我们希望社会和谐有序,于是构建出法律、伦理; 我们希望生活有目标、有追求、有智慧、有信仰,于是构建出哲学、宗教; 我们希望生活美好幸福,充满诗情画意,于是出现了文学艺术……我们用我们的希望和理想构建出秩序和美好,然后再用这种秩序去引导人实现美好。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充分发挥人类理性的作用,对自然和社会不断地进行人化与构建的过程。
文化在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中起什么作用?经济对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发展繁荣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经常被忽略的问题是,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起决定作用的。伦理学的鼻祖亚里士多德在《尼可马克伦理学》开篇中,谈到经济学的目的时说“经济学不仅与财富有关,而且还与人类行为的目的有关”。亚当·斯密是利益最大化的始作俑者,但是,他丝毫没有看轻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他曾经说过“任何市场经济只有在共享的道德观(信守契约、履行承诺、尊重伙伴)的基础上才能正常运行”。关于文化的作用,无论是亚里士多德还是亚当·斯密,他们说的还都不够直接。美国的一些现代文化学者,他们把文化抬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诸如“不管一个社会发达还是不发达,表面上看是经济形态,实际上都是文化心态”,“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化”,“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个文化过程”,“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这些观点,看上去有些偏激,但他们的用意在于说明,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不能小视。
什么是企业文化?国内外有不同的理解。在国内,习惯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企业和员工共同认可的经营理念、经营哲学、企业愿景、使命、价值观、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的总和”。在国外,一般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正确的做事方式。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大有不同,但是,对于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都高度认同。美国哈佛商学院对世界各国企业经过长期分析得出结论“一个企业特定的管理文化,即企业文化,是当代社会影响企业本身业绩的深层重要原因”。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是企业文化大师沙因的学生,他认为“从世界各国,特别是500强的发展历史来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哺育”。更有学者专门以“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为题长期研究,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哈佛大学商学院两位教授科特和赫斯科特在长达11年的跟踪研究中发现: “有良好企业文化的公司,总收入平均增长为682%,而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公司,总收入为166%; 公司股票价格上涨,前者为901%,后者为74%; 公司净收入,前者为756%,后者为1%。”
企业文化是个舶来品,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中国。30年来,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在提法上,还是政策的重视程度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文化在提法上一直在变,从“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文化主导,文化创新,文化自觉”不断被抬高,进入21世纪,随着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出现,文化又被提高到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文化又和软实力理论结合起来,出现了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文化在学术上不断被重视,提法不断翻新。文化在政治上的作用和提法也不断升级。从2011年10月15日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党中央提出了“文化大繁荣,文化大发展”,到2012年年底,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复兴梦”,再到2013年3月17日,习总书记再次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至此,文化在政治上被提高到提升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影响力的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企业是重要的依托和载体。但是,仅仅靠在国际上建立孔子学院来宣传中华文化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一批产品质量过硬、声誉良好的民族品牌的企业走出去,来彰显中华民族的实力。如何打造一批实力强劲,品牌独特,具有民族特色的企业走向国际,企业文化不能忽视。
最近十几年来,国家和企业高度重视企业文化。2005年,国家推出了企业文化师这个新的职业,为提升企业文化从业人员的素质,实现企业文化的职业化、标准化打下基础。央企和国企一直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一般都设立了企业文化部、企业文化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部分的民营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从业人员队伍中,工会干部占很大一部分,传统的党群工作中有一块专做企业文化工作,有调查显示: 由总经理、董事长负责企业文化的分别为27.8%和21.8%,由党委书记和工会主席负责的占27.6%和16.4%,其他人员负责的占6%。由中国国情所致,党委副书记一般又都是工会主席,因此,就工会领域来看,工会工作人员从事企业文化工作的占企业文化从业者四成之多。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隶属中华全国总工会和教育部的高等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力求服务工会,服务社会。2006年,我院经教育部权威专家论证,在行政管理专业下设企事业文化建设方向,于2007年招收企事业文化建设方向的本科生,专门打造企业文化人才,成为中国企业文化人才培养的摇篮。企事业文化建设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开设企业文化师培训课程,毕业前考取初级企业文化师资格证书,2014年毕业生中全年级40名同学考取了初级企业文化师。
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拥有以黄河涛和曹凤月教授为首的企事业文化建设专业的教师团队,全部为博士和博士后学历。2010年,该团队撰写完成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企业文化学概论》,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广泛使用。
本教材应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邀请在原十一五规划教材基础上,为适应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而专门设计打造。本教材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增加了两章内容。第三章企业文化体系和第八章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热点问题。原有教材中,突出体现的是企业文化的理念体系,新教材突出体现的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方面,以及四个方面的关系。此外,为了突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性和现实性,特别设立一章“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热点问题”。
第二,本教材在案例选择和结构安排上,独具特色。每一小节都有案例导入和案例讨论,既符合课堂讲授的规律,又突出了启发式案例教学的实践教学特点,有针对性的、典型的案例导入设计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兴趣,丰富的案例讨论环节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对于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看问题,立足现实解决问题有很大帮助。
本教材共有八章内容。第一章由胡玉玲老师撰写。第二章由李磊副教授撰写。第五章由岳玲副教授撰写。第七章由邓植谊老师撰写。第六章由曹凤月教授和戚璇博士合作撰写。其余第三章、第四章和第八章都由曹凤月教授撰写。整个教材的梳理、最终统稿由曹凤月教授完成。
本教材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企业文化教研室集体参与编写的第二部教材(第一部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10年8月出版)。首先,要特别感谢为企业文化专业成立付出心血并奠定专业基础的黄河涛教授。其次,在教材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充分汲取了多方面文化资源,在此向企业文化研究的前辈和从未谋面的学界同仁表示感谢!
编者于花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