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从经济与政治的交互关系这一研究对象上讲,本书介绍的现代西方政治经济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政治经济学的复兴。现代西方政治经济学勃兴于20世纪70年代末,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学界尤其是宏观经济学界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之所以如此,根本上是因为科学研究的理论和现实两大问题意识。在理论意识方面,就经济学本质上是研究人类行为及其产生的社会经济现象,而任何社会经济行为都必然具有社会性,任何社会经济现象本质上都具公共性;因此,经济学的研究重心就在公共领域,而探究公共领域相关社会经济现象的学科就是政治经济学。在现实意识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重新从物质资源配置的私人领域拓展到涉及人与人互动关系的公共领域,以致曾一度被排斥出去的组织、制度、社会政治及伦理关系学等内容又重新纳入经济分析的范围中。
目前,西方政治经济学的复兴大致有两个基本方向: ①以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分析政治投票、集团行动、制度改革等问题,这包括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及奥地利学派等; ②基于社会科学各分支的契合来探究具体社会关系中的经济行为和社会经济现象,这包括激进政治经济学、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老制度学派、新熊彼特学派等。其中,由于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等一方面涉及制度等公共领域问题;另一方面又利用了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而更易为主流经济学所接受,从而成为现代西方政治经济学的主流;同时,为了区别古典政治经济学侧重研究价值论的传统,西方经济学界又将之称为新政治经济学。
一般地,新政治经济学具有双重特征: ①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思维和方法是新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它力图将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假设、基本原理及分析工具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研究和刻画政治市场的主体的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试图用经济人假设和理性选择框架来统一分析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中的个体行为,因而新政治经济学往往被视为政治决策的经济学理论。②新政治经济学又舍弃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抽象还原分析思维,引入权力结构和实施来研究集体选择的机制,致力于制度主义解释和理性选择解释的结合,因而引入了一个核心假设: 利益异质性,并将政治学、公共选择理论和[2][4]现代西方政治经济学——以公共选择学派为主的经济和政治理论[4][3][1]前言政治经济学结合起来。
相应地,新政治经济学实质上是研究政治学和经济学之间关系的交叉学科,它致力于契合经济学和政治科学的分析视角而形成一套有机的分析体系。一方面,基于经济学的视角,如果说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的最优化使用,那么政治经济学就研究决策的政治性质以及研究政治如何影响一个社会组织的政治选择;另一方面,基于政治科学的视角,政治被定义为对权力和权威的研究以及权力和权威的实施,从而需要研究做出集体选择的机制,研究权力和权威如何获得与执行可以被看作使用什么样的机制做出集体选择的问题。也即,新政治经济学实际上涵括了两大领域: 政治领域的经济分析和经济领域的政治分析。
因此,本书集中阐述公共选择的分析思维和相关理论,主要包括: ①公共选择的基本机制,侧重介绍公共决策中的投票规则,包括一致同意原则、最优多数规则、多数投票机制及多数投票规则的规范和实证等,这是分析公共领域的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的统一的理论基础; ②政治现象的经济分析,着重刻画政治市场中的主体行为,主要包括选民投票、利益集团寻租、政党竞争、多党联盟、官僚行为等,同时也深入剖析政治决策及其结果,包括国家理论、民主谈判、合作理论及宪法秩序等; ③经济现象的政治分析,着重考察个人偏好和经济决策中的政治因素,主要包括外部性、公共品供给、收入再分配、社会福利、经济周期及社会制度改革,等等。
同时,由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具体社会人的行为互动及其结果,它本质上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为帮助青年学子更全面地认识这一学科,本书还从本体论角度对现代西方政治经济学的内在不足和发展趋向作一剖析。事实上,简单地承袭新古典经济学范式来研究公共领域中的政治经济问题必然内在了先天性缺陷。究其原因,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既定制度下的个人理性行为,但社会经济现象根本上是复杂关系下的社会互动产物而非孤立个体的理性选择结果。并且,社会制度的设立原则也不同于个体行为的理性原则: 制度的设立和完善必须界定应得权利,体现社会正义和人本关怀,着眼于社会的长期有序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合理性问题。为此,本书努力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思维禁锢,从更广泛的非正统经济学诸流派中汲取营养,同时积极契合传统政治学、社会学的相关认知,尝试构建一个更为广泛的跨学科知识体系。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绝大多数篇幅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完成了。当时,笔者博士毕业进入大学教书不久,求知欲相当旺盛,试图竭尽所能地“为往圣继绝学”乃至“究诸子百家之学而成一家之言”;为此,平均一天有12小时以上都在梳理经济学诸分支和诸流派及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理论知识,尤其关注前沿学术和思想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进程,而不囿于某个狭隘领域摆弄几个数理模型,竟而在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西方经济学、经济学说史、制度经济学、伦理经济学等众多领域撰写了数百万字的系统书稿,并开设了众多的课程。不料,随后中国经济学界的学术制度变得日益功利和偏狭,经济学院几乎将所有资源放在“三高”(高级微观、高级宏观和高级计量)课程上,尤其热衷于直接采用国外的原版教材,以致这些书稿只能长期付诸阙如。
当然,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致用之学,抽象理论必须与本土实践相结合。相对于原版教材,本书的重要特点正在于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这使得本书具有浓厚的本土化色彩,有助于提高读者对周边社会经济现象的系统理解;同时,本书对一些重要理论、定理和效应都尽可能加入了一些案例分析,对各种数理模型也做了简化阐述。因此,本书不仅适合经济学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而且也可以为政治学专业学生以及其他政治经济学爱好者所使用,甚至还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做参考。
本书得以出版是与清华大学出版社杜星编辑的积极挖掘和联系分不开的,这里笔者深表谢意,同时感谢其他编辑为本书付出的巨大努力。尤其,笔者要感谢对本书感兴趣的读者们,感谢你们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来阅读本著作,真诚期盼你们无保留的意见和建议,笔者将会不断完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