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行为,而任何行为都有心理活动的伴随。
传播又离不开媒介(哪怕是口语媒介),因而任何传播心理的研究又总是同具体的媒介形态分不开,或者说研究的都是某一具体媒介形态基础上的传播心理。
从媒介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发展总是与媒介的发展互为表里。从古老的口头传播、手写文字传播到机械印刷传播、音像传播,每种新媒介的出现都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也都从不同角度影响了使用者的心理。正因为如此,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才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像文字是人们视觉的延伸,无线电通信是人们耳朵的延伸,电视机是耳朵和眼睛的同时延伸。他指出任何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会使人的感觉器官的平衡状态发生变动,产生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影响,“一切媒介作为人的延伸,都能提供转换事物的新视野和新知觉”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0.96. 。
就像我们刚刚经历的20世纪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出现,它把世界历史推向了一个数字化的新时代,网络把这个世界上的人们以一种新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它既是沟通的工具,又是生存的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结社建群、讨论社会问题、交易购物,以至于交友“网恋”等。这些网络使用者——网民的传播心理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这个空间活动的网民既要面对计算机屏幕、键盘这些物质的实体,作人机互动; 又要面对网络传播中的字符、图片、声音等,进行解码与编码; 还要对网上传播的人和事作出理解、判断、回应,这些不仅影响了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人格,也影响了群体心理、社会心理,这些心理上的变化不仅给传播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也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
有鉴于此,本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探讨网络传播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包括网络环境给传播心理研究带来哪些新课题,网络传播主体在这一技术平台与虚拟社会的情境下发生了哪些心理变化,现实社会中的传播形态在网络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如何影响传播心理,各种传播关系上网后产生了何种变异并有怎样的心理效应等。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组织团队进行了为期5年的研究,并在2009年年底将这一研究立项为教育部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在研究中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20世纪中叶传播学创立后提出的传播类型划分,在网络这种新的媒介形态上的失效。因为网络传播兼具了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等形式,或者说在网络的形式中常常是几者交叉存在的。因此,我们首先追根溯源,考察出传播学类型划分的依据——传播范围,并论证了它在网络媒介上失效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新的网络传播划分标准
——传播者参加网络传播的目的,就此划分出五种网络传播的形式: 网络交往型传播、网络广场型传播、网络组织型传播、网络公告型传播、网络检索型传播。
随后,我们就对这五种网络传播类型中的传播心理进行逐一的研究。
在第二章的网络交往型传播心理研究中,我们分析了网络交往型传播的隐匿性、去身体性、去中心性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网络交往的心理过程,网民在网络交往关系建立阶段的传播心理、关系发展阶段的传播心理、关系稳固或瓦解阶段的传播心理有何不同,网络交往参与者之间的心理是如何互动的; 研究了在网络中交往者的动机、观念和他们的人格发展受到的影响; 也研究了网恋、网婚这些网络亲密交往中的种种心理。
在第三章的网络广场型传播心理中,我们研究了这种以讨论话题、交换意见为目的的传播的偶发性、模糊性、开放性的特点,研究了它的各种类型以及介入这种传播的各种人员及其角色心理,研究了网络广场型传播中各方介入与互动的心理过程,研究了网络广场型传播心理效应,包括网络广场传播的从众心理效应、权威者心理效应、沉默螺旋心理效应等。
在第四章网络组织型传播心理中,我们重点研究了通过网上活动而组建的典型的网络组织,即网络趣缘组织的传播心理。研究了这种网络趣缘组织网上以平行传播为主,组织成员身份隐蔽,组织内部关系平等,活动的组织性与自由、灵活性相统一的特点。我们用实证研究方法对网络趣缘组织内人际关系进行了测量,又分析了网络趣缘组织的形成参与心理、组织领袖产生与成员的接纳心理、组织的决策过程与执行心理、组织的凝聚心理等,并归纳了这种网络趣缘组织的传播心理特征。
在第五章至第七章的网络公告型传播心理中,我们研究了这种以网上发布信息为目的的传播类型,即经由网络所进行的告知性、发布性的信息传递活动。主要研究网络新闻、网络广告、网络博客的传播心理。在网络新闻传播心理方面,我们重点研究网络新技术对编辑发布新闻、网络受众接收新闻的心理影响,研究了新技术形态下这种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对其中的网络新闻阅读行为链的心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网络广告传播心理方面,我们研究了新媒介形态下广告主、制作人的投放与制作心理,受众接受广告中的认知、情感、意向受到的影响; 在网络博客传播心理方面,我们分别研究了博客的写作心理、阅读心理和留言心理,从理论上探讨了博客中的自我暴露心理。
在第八章的网络检索型传播心理中,我们研究了网民借助网络信息平台进行检索,用于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其特点是具有便捷性、个性化、黏合性和人机交互性特征。研究从网络检索需求心理的激发模式、实现心理的表达模式、选择心理的执行模式和反馈心理的互动模式探讨了网络检索型传播的心理过程; 进一步研究了网络检索的三重属性,并对影响网民的心理因素进行了分析。
本课题是团队研究的成果,我的博士生、硕士生都参加了工作。全书提纲由我确定,各章写作分工如下: 第一章由申凡、步平平撰写,第二章由邬心云撰写,第三章由吴志文、申凡撰写,第四章由钟云撰写,第五章由谢亮辉、袁会撰写,第六章由朱丽娜、魏艾撰写,第七章由肖丹、李莹莹撰写,第八章由甘泉撰写。方艳、张希为还分别参与了第一章和第三章的撰写。
本书在写作中借鉴了学界和业界大量的研究成果与资料,在这里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恳请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申凡
2013年7月于喻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