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我家的竹摇篮,早已不知去向。

那个竹摇篮,本来放在奶奶家昏暗的正屋里,说是正屋,也堆放着很多杂物,是普通人家的惜物吧。一年到头,只有腊月掸尘时才清理,将瓶瓶罐罐挪到侧屋里,摆入木橱,过了正月,用时又陆续取出来。可摇篮往哪儿放呢,抬放到大木床边,来串门抱着孩子的,孩子在臂弯里晃着晃着就睡着了,顺便放在摇篮里,能安睡好半日呢。

竹摇篮,我们一直叫它摇窝子,很温暖的名字,或叫箩窝子,估计与它用竹篾编的有关。竹摇篮分两部分,下半部是个木质的摇架,约半米来高,长约有一米,长椭圆形,敞着口,可以将摇篮部分放进去。这木质的凹形托架底部是括弧状的,脚踏上去,不怎么费劲就推动摇篮了。也可以用手推摇,两旁是手掌宽的木扶手,中间部分常被手摩挲得很光滑。

做摇架的木头很是牢实,用的是桃木,取其辟邪的意思。古人说:居不可无桃,后来苏东坡说,不可居无竹,有意思的是,竹摇篮无意中将这两种材料合二为一。我们的祖先将美好的祈求寄予草木,这些草木也的确担当得起,至少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实用的价值。

为了庇护孩子,更有意思的是,在小镇,家中的竹摇篮里睡着婴儿,在一旁放上一把扫把,尊之为“扫把神”,起避邪作用,这样邪气就不能靠近摇篮里的婴孩了。

我们初到人世的时光,大都在摇篮里度过。摇篮底部垫着稻草,铺上小棉褥,将孩子垫好尿片放进去,盖上被子,沿着摇篮的边沿掖紧,母亲坐在木椅上,脚踩着一边的踏板,摇篮便轻轻晃起来,起初孩子的眼睛还骨碌碌地东瞧瞧西看看,不一会儿,在这晃动中,在母亲随口哼出的曲子里迷糊起来,渐渐睡着了。母亲一边摇摇篮,一边还能织毛衣,或者纳鞋底。

江南的梅雨天,连雨之后春去,一晴已是夏深,家人会将底部有稻草的摇篮从摇架里端出,曝晒在阳光里,驱除稻草里的湿气。讲究的人家,换上一种底部平平的摇篮,比秋冬用的摇篮要浅一些,底部是竹篾的,也可以再铺层蒲草席,孩子睡在里面,透气凉爽,也不用担心因热生出痱子。摇架四角的圆孔此时可以发挥作用,插上细竹竿,挂上蚊帐,孩子在摇篮里睡得又香又甜。

弟弟出生以后,摇篮又一次发挥作用,母亲说,白天过于忙碌,夜里便在摇篮上拴根绳子,摇篮里的孩子一有动静,便拉动绳子晃几下,不一会儿,孩子睡了,大人也睡着了。

其实这摇摇篮,会摇的能摇出节奏感,孩子唇边漾着笑意睡得舒适安稳,不会摇的,孩子偏是不睡,还有摇翻的可能。有一次我去乡下,发现屋子里还用着竹摇篮,忍不住上前去摇,起初手重了些,摇篮起伏,赶紧调整,才发现,做母亲的,不疾不徐地摇着,这一推一晃中都是绵密的爱意。

等我们蹒跚学步,摇篮就被抬到添了孩子的亲戚家,睡在摇篮里的时光,也就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