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通信新技术与新商业模式融合互动,服务的交易、交付及结算方式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带来消费与生产方式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服务经济主导的全球化新阶段。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经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迅速崛起,商业经营的跨界融合及跨境服务的强劲发展,推动服务专业化分工持续加深,进而促进了国际服务外包发展。随着主要经济体间的服务贸易与投资贸易新规则即将推出,服务贸易与服务业跨境投资迅速扩张,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也将大量产生。中国服务经济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为我国服务外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服务外包得到了我国各级政府的重视,新世纪伊始,服务外包被视作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大连等高等教育人力资源丰富的沿海城市率先发展起来,2006年以来,中央政府及各省市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全国先后设立21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100多个服务外包示范区和服务外包专业园区。国际服务外包对劳动要素尤其是高素质人力资源的要求较高,不断拓宽的服务外包领域,推陈出新的外包模式,人才培养的挑战性越来越高。当前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主要症结,是人力资源供需结构的不匹配,能够承接国际化业务的中高端人才尤其匮乏。事实上,中央政府出台了促进服务外包人力资源发展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包括对园区、企业雇员以及培训机构都有一定的资助。但是,由于服务外包中高端人才的特殊性要求以及相关教育培训配套资源的制约,中高端人力资源短缺情况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国际服务外包在我国的发展潜力远未得到充分释放。
作为服务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作为一种渗透性很强的新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也作为服务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分支之一,深入研究服务外包发展的规律,对于大力推动服务外包发展,带动我国服务经济的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等院校本科、研究生层次的服务外包专业及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软件外包等相关专业开设系统的服务外包知识课程的需求越来越多。为满足本科以上层次对国际服务外包概论学习研究的需要,我们编写了本书。
本书的知识体系充分吸收了国内外服务学已有成果。由于服务经济以及开展服务外包的领域宽广,服务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在实际中涉及的内容也给人包罗万象之感。在面向这样快速发展、更新换代的行业领域,知识的深度和更新频率是难以高要求的。然而知识的脉络和基本逻辑,知识的源泉、缘起,知识的基本方法等,恰恰应该是我们着重注意的。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授人以渔,最核心的是要努力建立围绕服务的思维方式。因此,本教材去粗取精,把握线索,围绕服务学的逻辑展开。
本书的内容主要分为基础理论基础与背景分析篇、现象分析与操作实务篇、政策篇三大板块,既突出不断发展的新领域,也要把握一以贯之的发展脉络,把握学理性依据,围绕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逻辑、基本方法,在基本的知识体系上展开。
本书的主要特点有两个: 一是关注服务外包学科知识交叉的特点。服务外包涉及的领域广泛,涵盖服务业多个领域,涉及IT基础设施、软件、网络、服务工程、服务标准、服务管理、经济学与管理学对服务外包的分析等知识点。本书广泛参考了相关领域国内外最新权威著述或主要观点。二是兼顾理论与实践,兼顾学理与实际应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注重基本理论体系的完整,又通过数据、案例导入,引入大量的实际动态信息。本书试图通过在大量案例中梳理服务外包的相关知识与理论分析,使学生通过相关联的服务外包现象、案例分析、业务类型分析、项目质量管理及理论分析,把握服务外包现象及案例的发展渊源、发展历程、发展脉络、发展趋势,深入系统地理解服务外包本身及关联因素,把握服务外包发展的来龙去脉。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除了大量的案例资料外,本书的内容体系还征求了一些行业资深专家的意见。
作为课程主讲教师,我们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一是大量引入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参与案例分析讨论; 二是动员学生自己搜集国内外权威性动态资料,充分利用互联网,强化学生获取数据的能力; 三是注重运用新方法和新教学模式,如借鉴众包式的教学,通过QQ群、微信群等信息共享交流沟通的平台,促进相关信息在师生、同学们之间的共享、讨论,增加互动,促进教学相长,提高学生参与感和学习兴趣,激发共鸣,强化学习效果。如果该课程能够与配套的软件服务外包等实训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会更好。
本书由高中理、蒋晓舰、陈海晓在征求行业及教育培训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拟定提纲,确定内容框架。各章执笔主要分工如下: 第一章高中理,邓业建; 第二、七章,刘龙飞; 第三、四、五章,李颖; 第六、八章,梁丽君; 第九、十章,张卫山。邵明通读了全部内容,全书由高中理、邓业建负责统稿。
由于当前服务经济以及服务外包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理论研究及教育培训难以及时总结并跟上实践步伐,加之编者水平有限,本教材不可避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我们真诚欢迎教育界同行、服务外包业内专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期完善。
本书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团队的工作成果之一。在此,还要特别感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内涵建设及教材建设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