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价值,在任何经济学文献中都得到足够的重视,是价值创造的来源、消费的来源。亚当·斯密《国富论》第一页第一句话就提道“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进来的物品”。商品中蕴含的劳动价值被认为是内在价值的衡量。当前,对劳动的研究,发展到包含劳动力本身及其家庭、劳动总量、失业等方方面面的分析,成为了一个独立学科。
劳动经济学作为一个经济学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学科细化的结果。虽然一般认为在1925年,布卢姆的《劳动经济学》的出版标志着劳动经济学这一新兴学科的问世,但当时并没有很多针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和专业刊物。在“二战”以前,知名的经济学杂志总计不超过10种,而且很少细分领域。而“二战”后发展至今,细分的学科使得相应的专业化研究的杂志达到近百种。相关文献研究更是出现井喷式的扩展,使得一个研究者要读遍相关领域所有文献已经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集成的教科书的写作变得更加重要,也更加困难。
劳动经济学可以说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主要是由于劳动力相比于普通商品具有很大的特殊性,使得人们不得不更多地关注这个领域。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的分析都可以应用到劳动经济学的最优化理论分析中,信息理论中的博弈分析方法也是重要的应用分析手段,宏观经济学中的周期理论也可以用来分析失业等问题。而且,劳动经济学已经成为微观计量经济学的重要应用领域,各种微观调查数据的获得使得验证一些理论和政策效应变得有据可循。劳动经济学研究已经成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试验场和很多计量方法的发源地。基于最优化的理论框架、从样本中发现总体规律的研究方式,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内容,都可以归结到实证劳动经济学领域,这突破了传统的对劳动经济学的认识。贝弗里奇(William Beveridge)在《科学研究中的艺术》中指出:严格地限定一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及对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条件。但是,要对劳动经济学做一个严格的定义和界定是困难的。该书由科学出版社1983年译。包括宏观的劳动力市场效应到微观的企业和家庭内部决策都是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随着交叉学科研究越来越普遍,其边界越来越不确定。这种内容的扩张也赋予劳动经济学更大的包容性和吸引力。
之所以要编写这本教材,主要是源于过去教学工作的需要和科研工作的积累。在教学上,目前用到的劳动经济学的国内教科书覆盖面有宽有窄,但基本的特点是深度不够,对较新的理论介绍不足,对当前流行的实证方法的应用介绍更是严重欠缺。而这些,尤其是后者即实证方法的应用,其应用空间不只限于劳动经济学,是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所有现实问题时最需要的。当然,目前有一些翻译的国外劳动经济学教材,但是它们的写作思路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也缺乏对中国的数据和案例的分析。在科研上,我(本书作者孙文凯)在加州大学伯克利访问期间,与著名的研究劳动经济学的卡德教授(David Card)和发展经济学教授米盖尔教授(Edward Miguel)交流了很多,他们在使用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研究中有很多心得,给我很多新的启发和鼓励。他们指导的博士论文用到了很先进的实证方法,很多都是用科学的田野实验数据进行的。通过参加在伯克利举办的学术研讨会,我了解到哈佛等名校的教授也在实验或者准实验方面下功夫,让自己对劳动经济学领域研究方法的认识又进了一步。此外,行为经济学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为理解人们的非理性行为提供了有力支持,已经成为解释劳动力市场结果和个体行为的重要工具。结合自己过去几年在这方面的研究和阅读学习积累,以及教学需要,我觉得有必要将它们整理成一本教材。
另一个推动我写作这本教材的动力来自于同事和同行朋友的支持。近几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引进了多名海外学成博士,包括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王湘红博士、康奈尔大学的宋扬博士、布朗大学的孙昂博士、伯克利大学的陆方文博士、Peter Kelley博士等。他们在与我进行合作研究、日常交流之外,为我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素材,部分同事在这本教材的部分章节编写中做出了直接贡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有深厚的经济学研究底蕴,已故的高鸿业老师的著作及译著仍然为我写作本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在写作过程中,一些底稿都采纳了同行朋友的意见进行了修正,本书中的一些素材直接来自于我们和合作者的研究。
鉴于以往教材的不足之处,本书的一个重点是介绍劳动经济学的实证方法。虽然这些实证方法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但是在经济学领域内,对劳动经济学相关话题的研究应用最广。我们将在每章节后面,利用该章节相关题目研究的经典文献,介绍相关的前沿研究方法和操作。只有理论的劳动经济学会显得空洞苍白,结合现实数据的研究将使之丰满。“有想法、有办法”是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目前,很多越来越倾向于模仿自然科学领域实验方法的实证方法引入了劳动经济学研究中,使得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越来越科学可信。当然,越来越多的方法也经常给人们以迷惑,尤其是在不同方法得出的结论不一致的情况下。近期在经济学文献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的一个论文显示,Helena Holmlund,Mikael Lindahl and Erik PlugThe Causal Effect of Parents Schooling on Childrens Schooling:A Comparison of Estimation Method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11,49(3):615651同样研究父母教育对子女教育的影响,三个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因此,我们需要在介绍方法的时候,讨论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应用范围。
当前劳动经济学研究有两个重要的方向,一是理论创新,尝试发现新的解释个人、家庭、劳动力市场表现的理论;二是越来越科学的实证方法的应用,实验室和现场实验的思路在广泛运用以获得理想数据。在教材写作中,毫无疑问应该主要包含这些内容。一个经济学理论往往只是一个朴素的逻辑或新颖的想法,但是一旦掌握,人们分析相关问题时就能够有相关逻辑可依,不至于遗漏这个重要的分析视角。从这方面来说,对理论进行整合是必要的。但是,这只是对于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的、经过了现实数据支持的理论。对于很多目前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可的理论,仍然需要大量的经验分析。在这方面,介绍经验分析方法又显得格外重要,能够检验已有理论的同时,发展和判断新理论。从这方面来说,理论和实证都很重要。学生学习本书时,应该两者兼顾。
要写一本合格的教材,需要有大量的阅读基础,总结理论。要结合现代经济学的前沿,并且能够延续传统研究的脉络,深入浅出地将知识全面呈现给读者。要做到这点,需要很多的努力。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们几个合作者互相补充各自的文献和知识,尽量全面深入地讲述劳动经济学的前沿。
一般教材往往要顾及知识的全面性。在全面性方面,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翻译出版的《劳动经济学手册》内容囊括了31个章节、涵盖了从理论到经验分析的各个环节,可以说是劳动经济学领域最全面的教科书。但是,由于一本教材往往只使用一学期或者一学年,普通的教材不可能如此包括万有,至少不能面面俱到。在本书中,我们仍然只包含最重要的内容,其他相关内容也尽量整合、简化进入类似章节,使得其思想不至于遗漏。
本书从第1章到第13章内容大致介绍如下。
第1章介绍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对象等基本信息;第2章和第3章分别介绍劳动需求和劳动供给的基本理论和实证研究,包括家庭内部决策;第4章分析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工资决定理论;第5章介绍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说明教育决定动机并介绍教育回报率估计方法;第6章说明劳动力流动动机和结果;第7章介绍失业问题;第8章介绍关于歧视的最新研究;第9章说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机理和结果;第10章介绍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第11章总结分析劳动力政策效应;第12章总结劳动力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第13章介绍行为经济学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研究成果。
本书的写作分工如下:第1~6章由孙文凯完成,第7~12章由宋扬完成,第13章由王湘红完成。在初稿完成时,各部分作者进行了互相补充和校正。
最后,还要对相关人等做出感谢。孙文凯要感谢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主持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上的参与者,以及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一年时麦克法登教授(Daniel L McFadden)提供的研究便利,使我能够静心阅读大量文献和参与学术讨论会,我同时要感谢我的学生王乙杰和王越,她们为本书的资料收集和初稿写作做了大量工作。感谢宋扬老师的研究助理、经济学院硕士生赵君,为本书的第7、10、12章的写作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并完成了部分初稿的写作。同时感谢学生张泽华、范千里、曹谦、吴海军、周海彤为本书第10章的部分内容做出的贡献。王湘红感谢硕士研究生谢鹏和宋爱娴在资料整理和初稿写作中的贡献。此外,清华大学出版社在本书的策划、内容写作和出版过程中不遗余力,是本书能够及时出版的直接原因,在此表示诚挚谢意。
限于作者水平,本书仍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问题和疏漏,希望读者能够在阅读的同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于作者改进。
著者
2014年于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