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学属于金融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如何实现一国内外均衡问题的一门独立学科。它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国际金融理论和国际金融实务。前者的内容主要包括:国际货币、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外汇管理、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货币体系以及国际金融协调与全球金融治理等;后者的内容主要包括:外汇交易、国际结算、国际信贷、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银行业务与管理等。
从学科性质来看,国际金融学是一门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主要表现为:第一,国际金融学要研究一个开放型经济体的对外经济金融关系及其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这使它具有宏观经济学的性质;第二,国际金融学要研究国际经济学的货币面,这使它与只研究商品、劳务、技术及对外贸易关系的国际贸易学有所不同而成为国际经济学中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第三,国际金融学与货币银行学也有本质的区别,国际金融学不仅涉及外汇、汇率和国际货币体系问题,而且还涉及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各国制度、法律及政策问题,这些都使国际金融学的内涵远比货币银行学丰富得多和复杂得多。
国际金融学研究的实质是“生产的国际关系”的货币表现。“生产的国际关系”这一概念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导言中提出的。所谓“生产的国际关系”即各国之间在物质生产中所表现出来的相互关系,“汇率”的本质则是“生产的国际关系”的货币表现。当然,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生产的国际关系”的货币层面仅仅表现为各国金本位制下的汇兑、国际借贷等,而没有今天我们所遇到的如此丰富且复杂的内容。
从学科特点来看,国际金融学具有三个特点:
(1)宏观性。国际金融学主要集中于经济的宏观方面,从国民经济整体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之具有高度的理论概括性和统一的分析框架。
(2)综合性。国际金融学是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边缘性学科,这种综合性可以从国际金融学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性质的横向比较
和与其他学科的研究范围的纵向比较两个方面来认识。从横向比较看,尽管国际金融学是研究国际经济的货币层面,但在实际研究中又要突破货币银行学只对经济的货币层面进行分析的做法,而是比较广泛地涉及宏观经济的各个方面;从纵向比较看,国际金融学的研究范围覆盖了一个开放经济的内部部分、外部部分以及国际间的经济关系这一传统上由不同学科进行分工的领域,并且要找出将这三者贯穿起来的一条主线。
(3)政策导向性。国际金融学自产生起就具有非常强烈的政策意义,这一特点是许多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例如,流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际金融教材是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固定汇率制下的政策分析为导向,而80年代国际金融学则是以浮动汇率制及汇率政策理论为导向。再如,在国际金融学中处于基础地位的重要理论,如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多恩布什模型、丁伯根模型等均具有政策导向的属性。
关于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问题,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不过,国内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它是一国经济的内外均衡目标的同时实现。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吉林大学的杨惠昶教授和复旦大学的姜波克教授。杨惠昶教授认为,“国际金融是研究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通过货币、证券、票据的买卖和转让,市场的自发力量和政府的经济政策相互作用,如何实现国际收支均衡,以及国际收支均衡与国内经济均衡的联合均衡。”姜波克教授认为,“国际金融学是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目标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独立学科。”其理由如下:
(1)内外均衡之间的矛盾是开放经济社会始终面临的经济学课题。内外均衡问题是开放经济所特有的经济现象,既保持经济体自身的稳定发展,又使经济体的对外开放处于合理状态之中。
(2)内外均衡问题具有鲜明的货币金融属性。内外均衡问题之所以能对宏观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各国政府及经济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是与国际资本流动密切相关的。现在,不仅各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提高,而且国与国之间联系的货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国际资本流动正深刻地影响着开放经济的运行,使内外均衡问题的货币金融属性越来越明显和突出。货币金融因素在引发危机、传导危机和管理危机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中枢地位。
本书的观点是,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应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内外均衡问题是国际金融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导致国际金融学与货币银行学等相关学科具有不同的主导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经济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从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来看,国际货币金融问题在内外均衡矛盾的形成及其解决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因此,只有将“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作为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才能真正体现现代国际金融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其理由如下:一是国际货币金融关系乃是国际金融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从科学性来说,国际货币金融的自身运动规律应是超国界的;二是在当今世界体系中,国家或国家主权仍是独立的,国家之间的货币金融关系仍不能脱离各自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乃是各国处理国际间的货币金融关系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这体现了国际金融学的民族性特征。可见,只有将国际金融学的“科学性”和“民族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地实现开放经济的内外均衡问题。这里的“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既包括全球视角下的超主权国际货币金融的自身运动规律,又包括一国视角下的国际间的双边或多边货币金融关系。
当今的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金融领域正在发生着重大而又深刻的变化,各种新现象、新问题和新趋势正在不断地涌现,这些都需要从理论上进行科学的揭示。为此,本书不仅广泛借鉴了国内外现有教材的经典成果,而且也吸收了现有文献的前沿学术思想,特别是紧密联系了最新国际金融领域中的重大事件和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新举措。同时,本书自始至终遵循了经济学的学科发展特点与专业教学规律,兼顾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协调发展,集理论性、知识性、学术性与前沿性等特点于一体,因而弥补了国内现有教材可能存在的不足。
本教材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吴腾华担任主编,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谷冬青副教授、上海海洋大学王晓静副教授担任副主编。全书由吴腾华策划统稿,具体分工为:吴腾华撰写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十五章;谷冬青撰写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王晓静撰写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四章。
在本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借鉴和参考了国内外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谨向其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当然,尽管我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书中仍会存在诸多疏漏、不足甚至错误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正。
作 者
2015年9月
·VI· 国际金融
前 言 ·V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