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满足会计学专业研究生“审计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我们编写了《审计理论研究》教材。审计活动具有制度性和技术性两方面的属性。从技术性方面来看,审计活动是一种调查取证、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形成意见并传达审计结果的一个过程。美国会计学会(AAA)在1973年发布的《审计基本概念说明》中指出: 审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即通过客观地获取和评价有关经济活动与经济事项认定的证据,以证实这些认定与既定标准的符合程度,并将其结果传达给有关使用者。然而,审计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和作用,应具备什么样的前提,应遵守何种标准,审计师应承担什么样的审计责任等却是由审计制度决定的。从制度性方面来看,目前存在三种不同形式的审计制度,即国家(政府)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制度、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现实中的审计活动是审计技术与审计制度的有机结合,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兼顾了技术性和制度性两方面的因素。本书的前两章从一般审计活动出发阐述了审计的产生、发展和审计的目的等内容,以后各章以注册会计师审计活动为核心展开,阐述了注册会计师审计活动的制度性和技术性方面的内容。本书分为十二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1章,审计的产生、发展及本质。逻辑的起点应与历史的起点相一致,因此本书首先考察了审计的起源。本章通过考察不同形式审计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阐述了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即满足防止财务舞弊的社会需求,同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审计的本质及审计与会计的关系。
第2章,审计目的、目标及审计方法论。审计活动产生之后,人们要利用审计实现自己的目的,不同的审计形式有着不同的目的,在审计目的确立之后,要把它变成可实现的审计目标,审计人员要采用系统的方法去实现审计目标进而实现最终的审计目的。审计目的理论是一般目的理论在审计中的应用,因此,本章从一般目的理论出发来阐述这一问题,沿着一般目的和目标、审计目的和目标、审计方法论的逻辑线索展开对审计目的理论的论述。
第3章,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确立。从这一章开始本书以注册会计师审计活动为中心展开审计理论内容的阐述。本章从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的分析出发,阐述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概念和特征,注册审计制度的确立过程,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性质以及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功能和作用。[1]〖2〗[3]审计理论研究前言[3]第4章,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构成要素。本章从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的分析出发,将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要素归纳为六个方面: 一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参与人;二是防止财务舞弊的共同认识;三是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四是审计收费等激励机制;五是法律责任、职业道德等约束机制;六是审计报告。这六个方面是构成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基本要素,它们也是决定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能否正常发挥作用的基础。
第5章,审计假设及审计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审计假设是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石,也是衡量审计责任的重要依据。审计概念构成了对审计理论最基本的认识,为审计理论结构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本章在对审计假设的性质及发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阐述Mautz和Sharaf的审计假设理论。同时,本章还对审计概念的含义和类型进行了分析,对审计理论中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概要性的介绍。
第6章,财务报表审计的命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审计命题理论单独分离出来进行研究。审计命题是连接审计制度和审计技术的桥梁,审计命题既决定于审计目标,又是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的前提。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标是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识别关于财务报表的审计命题,以便为下一章审计证据理论奠定基础。本章首先从一般命题出发论证审计命题的概念和分类,然后介绍Toba关于审计命题的观点以及现有审计准则中对审计命题的规范,最后基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及信息化审计的条件论述了财务报表审计命题体系。
第7章,审计证据理论。审计证据在审计活动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审计师围绕审计命题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进行审计判断,得出审计结论和审计意见,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发表审计意见,实现审计的目标。本章首先从基本证据的概念及特征出发,研究审计证据的概念、特性及分类,然后阐述知识理论在审计证据理论中的应用,接着阐述获取审计证据的基本方法,最后阐述审计判断的形成过程。
第8章,审计模式的演化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与方法。本章在对审计模式的演化过程进行考察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理念与方法,同时指出我国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存在的挑战和问题以及应对措施,最后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索。
第9章,审计意见理论。本章首先对不同类型审计意见的历史沿革以及公允表达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各种审计意见的性质进行了阐释,对不同审计意见所传递的不同风险进行了分析,最后研究了不同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
第10章,审计责任理论。本章阐述了审计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在职业责任方面阐述了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责任的含义,注册会计师对审计工作结果的责任,对审计工作过程的责任以及遵守职业道德的责任,还讨论了注册会计师不应承担的职业责任;在法律责任方面,讨论了注册会计师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特别阐述了审计人员对利害关系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第11章,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那时是作为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新模式,即制度基础审计而出现的,而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则是在21世纪初期开始的。伴随着资本市场财务舞弊行为的日趋严重,美国的萨班斯法案要求,注册会计师要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从而进一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本章分内部控制评价和内部控制审计两个部分分别进行阐述。
第12章,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DeAngelo(1981)认为,审计质量是注册会计师发现客户存在违规行为并且报告这些违规行为的联合概率,它由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与独立性决定。本章按照这一框架展开了论述,同时考虑到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阐述了审计质量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非政府性和非垄断性等方面关系。
本书特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理论性强。为了体现研究生的教学特点,本书立足于理论上的深入分析,对审计制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书中大量运用哲学、经济学,特别是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和观点系统阐述了审计理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与方法,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理论和审计证据理论。因此,本书与本科生的教材具有显著的区别。
(2) 观点新颖、独到。由于建立在自身前期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又博采众长,注意吸收前人经典的理论研究成果,因此本书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具有显著的区别。特别是本书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推演出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概念和特征,阐述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确立的标志,考察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性质和结构等。
(3) 具有前沿性。新的理念和方法也被编入其中,如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和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另外,本书专门从审计证据理论中分离出财务报表审计命题理论,结合信息化审计环境因素,识别出财务报表审计的命题体系,因此,教材的时代感较强。
本书受吉林大学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体系和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 基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高级审计学》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的资助。
受作者水平及时间因素的限制,本书的编写还存在很多缺点和错误,欢迎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吉林大学商学院会计系韩丽荣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