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前言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均在迅猛地发展,这对传统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21世纪的高等教育正在对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材建设进行系统的改革。如何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高素质的技术研究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深感其仍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希望加以改进和完善。本教材第三版就是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在第三版的修订工作中,仍依据教育部(原国家教委)1995年颁发的“高等工业学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同时,继续遵循本书第一版的编写原则,即“保证基础,精选内容,加强方法,突出应用,由浅入深,利于自学”,在内容和体系上做了如下修订。
首先,为了适应现代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能够较好地面对向未来的需求,面向数字化和专用集成电路的新时代,在保证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删除了一些次要内容。
其次,在本书中,为了更好地理解集成门电路的工作原理,增加了一些简单的基本电路的介绍。为了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增加了中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应用的方法实例,加强了逻辑电路的设计部分。
最后,在修订时,注意保持和发扬原书的风格和特点,力求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便于自学。在内容的安排和介绍中不仅思路清晰,而且注意归纳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步骤,注重教学效果,为此,第三版增加了重要内容的例题、习题及答案,对书后所附的三套试卷也做了重新调整。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电信、计算机应用、自动化、电子、电力、机械、化工、建筑等专业的本科或专科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材。
本书第三版由林红主编,张士军、杨桦、杨凡、周鑫霞担任编著,参加编写的人员还有李群、蒙向阳、张艳艳、徐海林、郭典、程萍、张德芳。
本书在修订过程,得到有关专家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疏漏,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帮助我们不断改进。
编者
第二版前言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一书自2004年出版以来,被许多院校和培训部门选为教材,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心。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教改的进一步深入,原书中的一些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在课程体系和讲授方面也需要做必要的调整和改进。因此,本书在初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需要。
在本书第二版的修订工作中,仍依据教育部(原国家教委)1995年颁发的“高等工业学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同时,继续遵循本书第一版的编写原则“保证基础,精选内容,加强方法,突出应用,由浅入深,利于自学”,在内容和体系上做了如下修订。
首先,为了适应现代电子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能够较好地面向21世纪,面向数字化和专用集成电路的新时代,在保证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及集成电路逻辑特性的介绍。
其次,在本书中,为了更好地理解集成门电路的工作原理,增加了半导体二极管、晶体管和MOS管的开关特性。为了突出应用,增加了方法应用的实例,加强了逻辑电路的设计部分。
最后,在修订时,注意保持和发扬原书的风格和特点,力求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便于自学。在内容的安排和介绍中不仅思路清晰,而且注意归纳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步骤,注重教学效果,为此,增加了重要内容的例题、习题、习题答案和自测试卷。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通信、计算机应用、自动化、电子、电力、机械、化工、建筑等专业的本科或专科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材。
本书第二版由林红主编,张士军、周鑫霞担任编著,参加编写的人员还有李群、蒙向阳、杨凡、张艳艳、徐海林、杨桦、郭典、程萍、张德芳。
本书在修订过程,得到有关专家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疏漏,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2009年3月
第一版前言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一书按照1995年教育部(原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工业学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进行编写。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由于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本课程已成为许多专业开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由于这门课程面向全国各类高校,学校各有特点,专业各有不同,为适应不同需要,在总结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编写了本教材。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和从事技术工作奠定数字电子技术的理论基础,并使他们受到这方面必要基本技能的训练。为此,对传统的内容作了精选和更新,避开了高深的理论,简明扼要地介绍学生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术,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对集成电路的讨论强化“外部”、淡化“内部”,并着眼于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此外,在内容上吸收了新技术和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能了解目前应用较广或带有方向性的新技术。本书还通过实例、例题和习题说明理论的实际应用,以加深学生对本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注意到各层次学生的需要,本书的实际内容超过教学学时数,以便教师在讲授时根据专业需要、学时多少和学生实际水平来决定取舍。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电信、计算机应用、自动化、电子、电力、机械、化工、建筑等专业的本科或专科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材。
本书由林红、周鑫霞主编,参加编写的工作人员有杨凡、蒙丹阳、杨桦、程萍。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有关专家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疏漏,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