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突发事件是指潜藏在人们社会生活中,且不可预测的各种各样的突然发生的事故,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危害性、破坏性,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了巨大威胁。近几年来,我国每年突发事件高达120万起,造成约20万人死亡、170万人(次)伤残、200多万户家庭陷入贫困,直接损失达3 000多亿元人民币。在上述伤亡人中,有相当多的人是因为不能及时避险或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受到伤害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六条规定:“国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和防范风险的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培育全社会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降低突发事件危害程度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政府危机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提高公民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促进公众学习突发事件应对知识,提高公众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教育部已将突发事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中。

1996年,国家教委等7部委联合发文,决定将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因为安全事故已经成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有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可以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将可以避免。为了大力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一定要深入开展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

学校是非传统性、非正常性、复杂性和破坏性的突发公共事件频频发生场所之一。面对日益频繁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学校应该完善学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的应急能力与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减弱和预防突发事件的破坏性和频发性,有力地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促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发展社会。

本书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色教材,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国民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大学生群体的实际特点,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突发事件应对与安全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操作规律,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这既是保护大学生身心健康、关注其人生长远发展,也是本书出版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全书共五章,以学习者素质培养为主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根据各种突发事件的特点、按照突发事件划分类型的逻辑规律,结合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和学校安全教育,具体介绍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类、危险规避类、社会安全类等突发事件及安全教育体系知识,并通过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案例剖析,为学生提供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必备知识、求生技巧、安全培训,提升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由于本书融入了素质教育最新的教学理念,力求严谨,注重与时俱进,具有知识系统、内容丰富、案例真实、贴近实际、操作性强、强化素质培养等特点,并注重各类突发事件与安全保护的应对操作,因此本书既可以作为普通高校、高职高专及各类院校安全教育的首选教材,也可以作为各级基层政府管理者提升危机管理能力的学习教程,并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突发事件应对指导。

本书由李大军进行总体方案策划并具体组织,王威和徐军主编,王威统改稿,廖海波、潘洪涛为副主编,由具有丰富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实践经验的冯丽霞主审、温智复审。作者编写分工:牟惟仲(序言),廖海波(第一章),王威(第二章、第三章),徐军(第四章),潘洪涛(第五章),林玲玲、武岳、王若洪(附录);华燕萍(文字修改和版式调整),李晓新(制作教学课件)。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作者参阅了大量突发事件应对与安全教育的最新书刊、网站资料以及国家和教育部历年颁布实施的突发事件应对与安全教育的相关法规、通知文件及管理规定,收集了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典型案例,并得到了业界专家教授的具体指导,在此一并致谢。为了配合本书的发行使用,还提供了配套的电子课件,读者可以从清华大学出版社(wwwtupcomcn)免费下载。因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故恳请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