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2005年,我受单军教授的邀请加盟“类型北京”教学,一路走来已经十年

了。对于人生来说,十年并不是一段短暂的光阴,不知不觉中我已步入不惑

之年;而对于一门课程来说,十年也不是一段轻松的历程,有挫折、有苦恼

也有求索,用句时髦的话说——“类型北京”这十年,我们痛并快乐着。究

竟为什么能够为一门课程执着地坚持这么久?扪心自问,似乎有某种充满魔

力的东西一直在吸引着我、引领着我。

最初吸引我的是课程的选题。说来也巧,首批教学团队的三人均来

自北京,虽然各自成长的环境略有不同,但是对于这座城市的热爱不谋而合。

我在北京出生和长大,在西城古老的恭王府旁完成中学学习,爱着那一条条

浓荫密布的街道、曲折幽静的胡同;爱着杨柳轻拂的什刹海、落日余晖映衬

下的筒子河……四十余年,和这座城市一起成长,北京留下了太多的青春记

忆。以“北京”为题,仿佛把自己最珍爱的宝贝拿出来,深厚的历史底蕴和

丰富的文化积淀对于建筑学人来说是一份永远取之不竭的宝藏。

不仅如此,北京还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快速城镇化为这座古都带来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不断扩张,宽阔的马路充斥着汽车、密集的小区挤

满高楼大厦,很多老地方消失了,这座城市越来越令人感到陌生;人口持续

增长,原有的社会结构在变、生活节奏在变,现代生活所带来的快感和困境

并存,令人无法回避。以“类型”为题,正是契合当前的时代背景,鼓励学

生从现代生活出发,发现社会的真实需求,并以类型学的视角探索建筑的发

展趋势。“类型北京”与其说是一个设计选题,不如说是一项研究课题更为

准确。

细数这十年积淀下来的作品,其中有很多研究虽然不敢说引领,但是仍具有

重要的前瞻性:“最后一公里·北京”早在政府推出公共自行车体系之前就

开始探讨非机动车相关设备和环境改造问题;“平改坡”和“青年公寓”则

早在因“唐家岭现象”引起社会关注之前就开始尝试为职场新人解决居住困

难;同样,“绿环”“灰线”对于城市的思考非常深刻,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

定会真正地影响城市的发展。

教学理念的提升令我受益匪浅。之前一直参加本科二年级设计课的

教学,属于基础平台范畴,课程选题主要以建筑类型划分,面对专业基础尚

浅的学生,采用以传授和辅导为主的教学方法。初次加入三年级“类型北京”

教学团队,身为教师的我也经历了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的重大转变。作为

开放式专题课程,不规定具体建筑类型、建设地点、建设内容,设计成果也

因选题的差异而大相径庭。说实话,较之二年级辅导时的轻车熟路,本课程

给任课教师带来更多的挑战,每每面对十余位学生、思考数个迥异的选题(特

别是并非每个选题都是之前熟悉的领域),整个教学过程需要不停地进行头

脑风暴,体力也要经受大大的考验。

从本质上来说,“类型北京”真正的指导教师是社会生活,这也是我们非常

希望学生们能够体会的,设计来源于生活、回馈于生活,生活是建筑师的根基。

清华校园中矗立着为王国维先生所做的纪念碑,其中陈寅恪先生所题“自由

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是对所有清华人的期望。鼓励学生独立发现问题,鼓

励质疑与反思,使他们了解发问和答案一样重要,是“类型北京”的指导思

想。记得看过一部由芭芭拉·史翠珊主演的电影《YENTL》,描写犹太神学

院的学习生活,基本上就是提问与辩论的过程,法理在辩论中逐渐清晰。同

样,在“类型北京”的课堂上,师生关系不再是教与学,而是共同研究和探

讨的关系;教师的角色也不再是传授者,相反更像是提问者,通过锲而不舍

的质询和追问,启发学生剖开表面现象而发掘事物的本质。

作为清华教师是很幸福的,因为我们拥有特别好的学生,他们的智慧和努力

时时给我们惊喜,使我们忘却了身体的疲惫。

收获和感悟促进学术思想的成长。在“类型北京”的十年历程中,

单军教授清晰的教学思想和前瞻的教学理念令我受益良多。同样,学生们激

昂的理想和热情也令我为之感动,可以说我在和学生们一起成长。至此,课

程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是它的影响却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类型北京”强

化理性分析与思考,经过十年教学相长的过程,这种习惯已经根植于我个人

的学术思想,无论是教学还是实践,更加倾向于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对于

设计成果亦更加追求逻辑合理的解决方案。如今,我已经成为两门研究生设

计课程的负责人,在建立自己独立的教学体系时,“类型北京”的收获和感

悟时时激励和启发着我。

《礼记》名篇《学记》中有:“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

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教学相长也。”

“类型北京”宛如一场教学相长的盛宴,我们共同收获思想的

美味,甘之如饴。

程晓青

2015年5月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