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已经举办了四届,从整体发展上看是非常良好的。具体而言,人们对科幻及这个奖励的关注度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家对这个奖励的含金量感到满意,而读者则对这个奖在引导阅读、推荐新作方面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大家普遍认为,星云奖虽然还存在着种种问题,有许多没有做到位或亟须改进的地方,但作为一种面向全球华人的科幻奖项,这个项目的设立,将给未来中华文化的崛起带来积极的影响。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第四届星云奖获奖作品集,是从过去一年中全球华语作家发表的作品中,经过大众和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员投票选出的优秀中短篇作品的精选。我觉得近年来的中短篇科幻小说虽然在大的框架方面没有突围,但在许多细节和内容的涵盖方面取得了值得欣慰的进展。今年获奖的中篇小说是程婧波有关经济学的作品。以社会科学和人文领域为主题的科幻在西方被称为软科幻,如果同意他们的分类,那么中国在软科幻上的鼓励和发展还亟待改进,题材还亟待拓展。今年短篇小说的获奖者张冉的作品,继续沿着新技术跟社会控制之间关系做深度展开。虽然作品的思想内容重复了许多过往学者的忧虑,但有时候重复是必要的。我们必须时常提醒自己,生活条件的改进不是盛世到来的充要条件。高技术不一定能带来人类的解放。恰恰相反,如果没有充足的人文情怀,技术创新带回的,可能仍然是压抑与逃逸。
今年的投票仍然能看出以作者、专业编辑、资深科幻爱好者为核心的会员群体和大众群体之间的显著差异。具体来讲,大众读者更加喜欢名人作家的作品,而会员则比较固守科幻文学的基本理念。我觉得,恰恰是两
星·纪·原
——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获奖作品集
种群体选择的差异性,反而使这次获奖的作品带上了非常好的高低兼顾、核心外周兼顾、主流支流兼顾的特点。科幻既是一种文学形式,也是一种创意事业,把它当作文学的时候,人们不会忘记它的核心标准;而当成一种创意事业的时候,则会广义地跟创造力、想象力、未来发展、多元世界等观念联系起来。在这个意义上,我支持多重标准的选择方式。
第四届星云奖获奖作品的作者,很好地兼顾了老作家和新作家,兼顾了来源于学生群体的作者和非学生群体的作者,兼顾了文科背景和理工科背景,兼顾了男性和女性。这其中长篇大奖获得者陈楸帆,大学时代就是资深科幻迷,他所在的北京大学科幻群体中,至今已经出现了宝树、李广益等知名作家和学者,也出现了许多诸如夏笳这样的后起之秀。陈楸帆大学毕业之后,在工作之余仍然不忘进行创作,近年来成果颇丰,不但获得了内地的奖励,还在海外的科幻评比中获得了肯定,这在当前中国文化逐渐走向世界的大趋势下,确实对拉动海外文化界了解中国起到了积极作用。当然,获奖作者中更多的人是比陈楸帆年轻的新一代科幻作者,他们把自己的感官充分张开,面对当代科技发展的前沿氛围,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全方位地开掘着文类的边疆。可能他们的作品在社会认知方面仍然偶有稚嫩之嫌,但成熟都是从幼稚开始的。
第四届星云奖的代表性,虽然比过去有了重大提高,但仍然无法涵盖世界华人科幻创作的所有方面。这一届把儿童科幻小说的创作纳入其中,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也是对时代变化的准确把握。前些年,西方科幻作家、通俗小说作家纷纷看重儿童科幻的领地,在这个方位上大力开掘,已经创造了科幻文学的一个全新生长点。我们走出这一步,不是领先,只是跟随,期待今年的工作能做得更好。至于对全球华人科幻创作的覆盖方面,我觉得对港澳台科幻的覆盖仍然不够,对海外其他地区华语科幻创作的覆盖更是缺乏。这些,必须在今后的日子里下力气改正。
感谢在整个星云奖作品选编过程中付出了巨大劳动的人。这些人包括以江晓原教授为主席的评委会,包括世界华人科幻作家协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董仁威教授,包括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当然,也包括提供版权的各位作者及其代理机构。我们希望每年的星云奖获奖作品集能成为新作者进入行业的标杆,能给未来中国的科幻发展留下坚实的足迹。
是为序。
吴岩于北京师范大学
2014 年4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