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中小企业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经济基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凭靠着它们在市场中的灵活性、杰出的资源配置以及善于把握机会的能力促进了一大批优秀企业的成长,微软、英特尔、雅虎、苹果、谷歌等优秀的国际中小企业,以及像百度、网易、华为、阿里巴巴等近几年快速成长的中国中小企业就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正是因为这些企业的“创造性毁灭”,使得无数已经建立起卓越资产的大公司被这些资源和能力都十分有限的小公司所取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即使经历过无数像亚洲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中国的中小企业都在稳定和促进经济方面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一批具有较好市场眼光的中小企业家,他们善于把握重要的发展机遇,敢于冒险,成为中国经济领域内的重要力量。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由苏南开始兴起的乡镇企业,还是当今能够在创业板上市的高成长性企业,迅速发展的创新型小企业利用市场环境巨变的时机,迅速“侵蚀”着大公司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在这种外部环境迫使下,要求我们的大公司也要具备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战略灵活性,只有通过创新应对变化,对新竞争条件作出积极行动,企业才能建立和维持长期竞争优势。

现实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已经成长壮大成为成熟性的大型组织,把追求做大做强定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其结果是: 日益扩展的结构体制使得公司规模变得日益庞大,官僚主义盛行,工作程序复杂并且等级森严,这往往导致了创新活动被压制,企业反而陷入了僵化的境地,使得核心竞争能力受损。如何在做大做强的同时植入不断创新理念和创新战略已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任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进入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管理时代。以预见力见长的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曾在《九十年代的管理》和《21世纪管理的挑战》等书中反复强调了创新的突出重要性,他认为,在21世纪,一个没有改革创新的企业,其命运将会是非常悲惨的,当代管理者要想避免陷入此种状态,就要由“管理别人”转向“管好自己”,必须使自己成为变革的领导者,同时必须学会使现有组织具有创新能力。

组织如何才能具有持续的创新力也一直是企业界和管理学界长期探索的重要课题。从实践来看,管理者一方面要通过构建创新性的组织学习文化,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思想激发和实现的组织氛围,使组织内部的创新活动能成为员工的自觉活动。另一方面,管理者自身要有超前的创新领导意识,正如德鲁克强调指出的: “管理已不是所谓管理人,管理首先是领导者,领导的目标在于充分发挥和利用每个人的知识优势。”显然,一个当代管理人员,只有不断地摸索创新规律,具有超前的积极主动意识,不惧失败,敢于冒险,不断[2][4]内部创业战略[4][3][1]周三多教授之序探索改善组织资源的新方法,才能为组织成员创造出最好的创新环境,也最终才能适应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为组织发展注入长期的活力。

一位杰出的先行者D.Miller在1982年至1985年,连续刊文,特别是在美国著名学术期刊《战略管理期刊》上发表了重要的学术文章《战略决策与环境: 来自第三方的思考》,第一次把创业研究的焦点从创业者个体转向公司层面,也第一次把公司层面的创业概念变为可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的行动方案。Miller 的突出贡献在于不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研究视角,而且向现有企业发出了一个令人鼓舞的强烈信号: 任何大型组织,只要找到正确的组织影响因素,强化和落实企业内部创业精神,就可以大力增强创业活动的强度,进而增强企业长期竞争优势。正是在此基础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量学者开始对组织内部围绕创新的创业活动进行了大量有学术影响力的研究。

国内有关公司内部创业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加快以及进一步的国际化,特别是随着中国开始要由以“中国制造”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向以“中国创造”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进行战略转型,由创新引致创业行动最终实现创造已经成为企业家们的“道路与梦想”,而内部创业这种很好的制度创新方式也已经被理论界和商界看作是大型企业克服内部僵化的一剂良药,中国企业能否有效借鉴这一模式是个问题,中山大学任荣伟等一批年轻的学者开始关注国际学术界这一新颖的研究领域,他们的努力已将这一创新的理论思想带入了实践。 

任荣伟博士早在南京大学跟随我进行中小企业战略研究期间就已对中国的创业问题作了较深入的研究,目前出版的这本专著是以他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共同追逐内部创业这一国际学术前沿,深入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总结的最新成果。同时,他们通过大量的国内外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反复考察这一理论在中国的可运用性,这是国内近几年来在此领域内的一部重要著作。我推荐此书,是期望通过他们的科学研究成果,能够丰富和弥补国内此方面理论和实践的不足,并对中国企业在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中取得创新成功有所启鉴。

周三多写于南京大学商学院2014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