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约取,求索创新。
人类传播方式的每一次飞跃,都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以及人们对信息的渴求密切相关。大众传媒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并且随着其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方式。所以,作为传媒业从教与研究者的我们更应在这诸多变化当中,剥离纷繁的物质表象,准确把握行业深层次的变与不变,并将我们的研究所得作用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有效推动传媒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传播媒介多样化的背景下,综合分析传媒行业的变与不变,我们就会发现,变化的是传播方式、技术手段、运作模式与播出内容;而不变的则是我们必须遵循的传播法则,即传播的使命、传播的价值观、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内容的服务性与有效性等。这所有的不变聚合起来,便构成了大众传媒的基因。因此,我们的高校传媒教育,也理应在这个大前提下,有效结合行业变与不变的现实情况,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以及教学内容安排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与探究,该坚守的坚守,该调整的调整,该变革的也理应顺势变革。
然而,相关法则究竟应该如何坚守?教学内容到底要怎样变革?这不能只是个命题,更应该落实于白纸黑字的有效践行上。于是,本着这种放眼世界、博采众长、精益求精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一批懂业务、宽视野、善思考、厚积淀,并且有着传媒使命感的教师聚集了起来,携手清华大学出版社共同开发、出版了这套《当代传媒系列丛书》,目的就是为了在高速发展的社会里,用符合时代特点、反映行业规律、贴合教学需要的内容,为读者呈现出当代传媒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同时,为了保证教材的质量,我们在编写时也遵循了以下原则:
第一,抵近教学一线。
第二,反映时代需求。
第三,紧扣行业脉搏。
第四,科学安排内容。
第五,注重读者体验。
在这些原则框架的基础上,我们力求丛书能符合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传媒爱好者自学的需要,也期待着广大读者在阅读、使用过程中能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使这套丛书日臻完善。
《当代传媒系列丛书》的出版,得到了多位业界专家的悉心指点,也得到了国内众多院校的大力协助以及诸多媒体同仁的鼎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让我们心系传媒,立足课堂;积聚力量,行在路上!
田 园 曲
2014年6月
前言
大众媒介高速发展,新兴媒体攻城掠地。今天,传统媒体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当然,在这竞争中人们也看到了事业发展新的舞台与新的机遇。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主持人职业究竟该走向何方?主持人教育又该立足于何处?这些都是迫切需要寻得答案的问题,也是于竞争中倍感压力的原因;而谈到机遇,每天的广电声屏与网络世界里,各类音视频节目总是创意不断、花样翻新,这又分明为我们勾勒出了播音主持工作广阔的事业舞台,也展示出了主持人职业独有的魅力。
回望近年某些节目中主持人位置缺失的现状,的确让人感到了现实的骨感,甚至令许多准从业者感到信心不足或是对前途悲观失望。但当我们抛开喧嚣浮华的表达方式与宣传手段静下心来思考时就会发现,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社会如何发展,良好的语言及表达能力始终是各行各业工作所必需的,而标准的普通话语音与科学发声的能力,则更是播音主持专业学子区别于其他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于是,问题变得简单了。让我们暂时放下复杂的思考,回到原点,问心。为什么学习语言?又为什么学习播音主持?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表达、沟通与分享的需要。因为信息爆炸、多元声音的社会需要播音员主持人的权威发声与观点表达。因此,回到原点,让我们从b、p、m、f和ɑ、o、e开始重新认识并调整发音;放下浮躁,让我们从改善呼吸和情声气的结合开始真正走入科学发声、艺术表达的世界。于是,您会发现,优雅语言的本身便是对真善美的最好诠释。
这本教程以前人总结的经验为基础,集合了湖南、湖北、四川、甘肃等省近10所高校播音主持专业骨干教师的教学思考与实践方法。或许,声音的改善便始于您翻开本书,启口发声的那一瞬间。
万丈高楼平地起。让我们回到原点,同路,共勉。
觅音之旅,就此开启。
田 园 曲
2015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