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属重庆市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十二五”规划教材,第1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已先后被东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贵州大学、黑龙江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烟台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等国内数十所高校选用。
该教材经过十余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其间经历三次改版,紧跟技术和应用的发展,遵从教学目标的递进。目前,国内外的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兴起及其层出不穷的应用推动,信息技术的覆盖领域和影响范围得以极大的拓展,正快速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模式和生活习惯; 与此同时,新出现的信息安全问题如影随形,如美国“棱镜”计划的曝光为每一个信息服务的提供者和使用者都敲响了警钟,信息安全需求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密码学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性地位得以突显,且密码学已深入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掌握密码学是对信息安全类专门人才的基本要求,了解密码学已成为普通民众保护自身利益和隐私的一种基本需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内信息安全和密码学教学需要,更有效地展现密码学的核心内容与典型应用,在收集学生和教师等广大读者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教学目标定位与国内信息安全应用需求,对《应用密码学》第2版的内容进行了系统优化与全面梳理,在充分保留其“易学性”、“有趣性”、“先进性”、“典型性”、“工程性”等特色基础上,新版进一步强化了密码学的工程实践、“本土特色”与生活体验,使现代密码学原理、方法和工程应用结合更加紧密; 首次全面引入中国国家商用密码算法标准的介绍,精选并更新了贴近生产生活实际的密码学典型应用案例,以便读者结合国情了解中国密码算法的发展与应用现状,增强读者对密码应用的现实感和信息安全的紧迫性,强化信息安全意识。书中涉及的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密码算法已完成C语言实现和测试,能容易地动手实践。提供的导学表和交流与微思考项目有助于对学生学习的引领和目标导向,并训练其“学思交融”的学习模式,积极实践“授人以渔”的教学要求和写作定位。
本书以密码故事开篇,全面介绍了密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典型实用技术; 重点介绍密码学原理和密码学应用与实践。全书共13章,内容涉及密码学基础、古典密码、密码学数学引论、对称密码体制、非对称密码体制、杂凑算法和消息认证、数字签名、密钥管理、序列密码、密码学的新进展、中国商用密码算法标准以及密码学应用与实践。每一章首先给出引领学习的导学表,内容包括本章的知识单元与知识点、能力点、重难点和学习要求; 根据需要设置交流与微思考项目; 除第0章外,每章末都给出了适量的习题作为巩固知识之用,并在附录中给出了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
教师可在48~56学时内讲解全部或选讲部分内容,还可以配以适当的机时进行动手实践,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快速掌握密码学的核心内容,提高学习效率。本书另配有相应的PPT教学课件、章后习题参考答案(完全版)和两个密码故事的视频资料,如果需要,请与出版社或编著者联系索取。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密码学、应用数学、信息安全、通信工程、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物联网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网络和通信信息安全相关领域管理、应用和设计开发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尤其适合对学习密码学感到困难的初学者。
本书由胡向东教授组织编写并题写书名,第3、4、10、13章由魏琴芳、胡蓉编著,胡向东负责其余章节的编著与全书的统稿; 研究生牟海明完成了部分算法的仿真测试。韩恺敏、许宏如、成勇、秦晓鹏、王凯、徐慧芬、贾子漠、刘竹林、熊文韬、王鹏、唐飞、王瑞、赵润生、程利娜、陈国军、林家富等研究生参与了资料的整理、图表的绘制、教学课件和习题答案的制作等,胡尔婉设计制作了习题云图标。要特别感谢参考文献中所列的各位作者,包括众多未能在参考文献中一一列出资料的作者,正是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独到见解和特别的贡献为编著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丰富的写作源泉,使我们能够在总结教学和科研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汲取各家之长,形成一本定位明确、适应需求、颇具特色并广受欢迎的密码学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工作人员为本书的高质量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此对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由衷的感谢。本书的编著出版得到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课题(1201004)和一般课题 (113029)的指导,同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170219)、重庆市基础与前沿研究计划项目(cstc2013jcyjA40002)和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渝教人〔2011〕65号)的资助。
密码学地位特殊、内涵丰富、应用广泛、发展迅速,对本书的修订是我们在此领域的第三番努力尝试。限于编著者的水平和学识,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错误之处,诚望读者不吝赐教,以利修正,让更多的读者获益。
编者著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