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序
创新是写作最宝贵的品格,但考生的作文偏偏最缺乏创新。很多作文阅卷老师都不乏这样的感受:大量的文章千篇一律,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件,面对这样的文章你没法给它打高分。
其实这样的问题也困扰着每一位语文老师。语文老师每次批阅作文都要面对大量“标准件”式的文章,说老实话,那是一件很没趣、很累人甚至很痛苦的事情。很多学生也都有这样的感觉,明明自己没有跟别人商量,也没有抄袭,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跟别人的文章总是如出一辙呢?
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分析起来并不复杂,试想,现在的学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从一入学就受到应试教育的训练,他们读的是一样的教科书,写作课上受到的是差不多的应试写作训练,特别是由于学业压力太大,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涉猎课外阅读。他们的知识面一样的狭窄,这么多的“差不多”和“一样”,使本应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得像工厂流水线一样整齐划一,当然会造就“标准件”式的作文了(说得再远一点,应试教育还造就了“标准件”式的人)。
但是在每年的中考、高考中,总有极少数考生的文章突破“标准件”的误区,以其卓越的创新品格获得满分。这些创新作文有的写出了考生的新经历、新感受、新感悟、新体验、新认识。有的则在形式方面大胆创新:运用新的表现手法;变换写作视角;运用新颖的结构;运用新颖的体裁。运用新体裁的则有写小小说的,写诗歌的,写童话的,写寓言的,写杂文的,写文艺评论的,写日记体的,还有写书信体的。还有的文章写出了独特的创意:或者以非凡的想象力描绘出奇异瑰丽的世界;或者创设情境,表达出悠悠情韵;另外还有写故事新编的,有用网络发帖、QQ聊天的形式谋篇的,有写谈话录和访谈录的,有用文言形式行文的。还有一些作文则不讲章法,率意为文。
这些创新文大多能够突破常规思维,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它们绝少有思维上的框子、体裁形式上的套子,而总能尊重自我心灵,尊重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在行文上也总是表现得率性适意、自然活泼。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表现出了宝贵的创新品格。您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您是阅卷老师,在成千上万的“标准件”作文里突然看到这么一篇风格卓异的创新文章,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笔者收集了近十年来各地高考满分作文中最具创新品格的精品文章,对它们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力求从立意、选材、体裁、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揭示它们的创新秘密,以期给读者启发、启迪,并期望读者通过研读这些精彩范文和评析,能够激发起创新意识,激活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习惯,并最终形成创新品格。
为了方便考生全方位研读选文,选文前特收录了相应的高考作文试题,并设置了五个栏目:“命题解析”“一般写法”“创新解码”“加分亮点”“创新点拨”。“命题解析”栏目从作文试题的审题、立意、选材、体裁选择等几个方面作了一些解读分析;“一般写法”栏目主要介绍了多数考生的写作思路及选材、写法上的特点,特别侧重介绍的是“标准件”文章的一些特征;“创新解码”栏目对选文在立意、选材、体裁、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的创新特点进行解密,是一个核心栏目;“加分亮点”栏目点明选文最拿分的几个亮点;“创新点拨”栏目针对选文的创新特点对读者进行思路点拨和提醒,也是一个核心栏目。选文中的一些精彩语句都用画线标注,并在“创新解码”栏目中给予点评,以帮助读者欣赏。
个别地区的高考作文题是两选一式的命题形式,选文如只涉及一道作文题,不涉及的那道作文题就不再解析,题号后用“略”字标明,其余四个栏目亦与这道作文题无关。
同一高考试题下有多篇文章的,高考试题及“命题解析”“一般写法”栏目放在第一篇文章前面。
张建房
前 言
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趋势
2006年到2015年十年间,中国的基础教育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推行新课程标准,截至今年,全国各省市已基本完成了新课程改革。2014年,仅有广西一个省区使用全国大纲卷高考,而2015年广西高考也用了新课标全国Ⅱ卷。
新课标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倡导“回归生活,关爱自然,个性发展”等基本理念。在这种原则思想指导下,语文新课程标准又提出自己的一些理念:首先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理念;其次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第三是尊重语文教育特点,重视熏陶感染,强调感悟、体验的观念。这些观念必然要体现在高考命题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作文命题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不居的,并且其变动体现出明显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就构成了一种趋势。所以本文标题《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趋势》中的“特点”和“趋势”实际上指的是一回事。现分条阐述如下。
1. 逐步实行各省市自主命题
2004年以前,北京、上海两市率先试行高考自主命题后,2004年又有11个省市试行分省自主命题, 2015年单独命题省市达到了15个。高考作文命题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2. 命题题型由2006年话题作文、新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平分天下,到2015年新材料作文几乎独霸天下综观十年高考作文命题形式,主要有话题作文、新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三种。
2004年话题作文占绝对优势,2006年开始出现话题作文、新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平分天下的局面,而2015年15套作文题中,除北京卷是命题作文外,其余14套是清一色的新材料作文。也就是说,这十年高考作文从命题形式上走过了一条话题作文—多元命题—新材料作文的变化路线。
高考作文命题形式上的这种变化,并不是偶然的。
在话题作文之前,材料作文曾一统天下。但是长期运用材料作文命题形式,造成很多弊端:文章的立意必须通过对所给材料的分析得出,否则就被视为跑题;而且立意讲究最佳角度;在文章结构上形成了“叙、议、联、结”的新八股模式。这种情况严重束缚了考生写作水平的正常发挥,且由于材料作文审题难度较大,造成很多考生审题失误,而一旦审题失误,分数就会非常难看。
从1998年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命题形式——话题作文。例如2004年江苏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题,湖南卷以“家庭教育”为题,就是话题作文。这种命题形式限制比较宽,虽然也提供材料,但这个材料只是给写作划定一个“范围”或提供一个写作的“由头”。话题作文主张高度自由,确实给学生自由发挥留下了巨大的空间,以至于不仅高考,连中考和小学考试也都纷纷采取这种命题形式。但是,话题作文的弊端也很快暴露出来了:由于话题过于宽泛,题目要求又过于宽松,大大降低了审题难度,这样就使得考生所写文字只要在话题范围内,就算是合乎题目要求,而话题的圈子往往划得又很大;考生的作文顺着话题天南海北,云山雾罩,胡乱联想,从而演变成有话题而无主题的模式;题目要求常常是体裁不限,催生出大量“四不像”文章;最重要的是话题作文的无边无际,导致了大量的宿构、套作、抄袭文章的出现。
为了纠正话题作文的偏颇,新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应运而生。
所谓新命题作文,是和从前的命题作文有所区别的命题作文形式。在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之前,作文考试主要运用命题作文的形式,但这种命题作文形式存在着限制较死,指向性较强,甚至连文章观点都点明的情况,既容易被猜题押题者猜中,也容易宿构和抄袭。这显然不利于高考这种选拔性考试。新命题作文,吸收了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优点,又继承了命题作文的限制性特点,它不再明确文章的观点,只提供写作的范围或立意的大致方向,作文题目往往具有多义性,为考生提供一个思维的触发点,这样就给考生自主立意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有的新命题作文题目形式上跟以往的命题作文没什么两样,例如2005年天津卷以“留给明天”为题,2011年的山东卷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就是这种形式;有的则增加了一段限制性材料,例如2011年的浙江卷以“我的时间”为标题,2012年的江苏卷以“忧与爱”为题就是这种形式。
所谓新材料作文也是和从前的材料作文相区别的命题作文形式。从形式上讲,它还是材料作文,但它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提供材料,但不确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过去的材料作文总有最佳立意,而现在的新材料作文可多角度立意,并且不存在最佳立意。它吸收了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长处,是一种全新的作文形式。例如2015年的山东卷、浙江卷等14套作文题,都是新材料作文。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有些省市还采用了半命题的作文形式,例如2009年的湖北卷以“站在____的门口”为题,2013年的天津卷以“____而知之”为题。这种作文形式,发散性强,选材范围广,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既有利于考生发挥写作个性,又能较好地避免宿构、抄袭和猜题、押题。
3. 越来越注重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呼唤真情实感
高中生写作总喜欢“做”文章,并且是关上门“做”文章。不仅关上通向身边生活的大门,而且关上心灵之门。他们用这种方式搜索枯肠、冥思苦想出来的文章,当然远离自然,远离社会,远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他们的文章里充斥着各种空洞的陈词滥调,如果有实际内容,那也是被别人嚼过千百遍的司马迁、李白、陶渊明、牛顿、爱因斯坦的故事。所以写作教学和高考一直呼唤真情实感,但真情实感却一直千呼万唤不出来。
学生“做”文章,诚然有自身的原因,但更有教育方面的原因。旧大纲不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成长,注重写作知识的落实,应该对学生“做”文章负主要责任,而高考命题动不动就拿大的道德话题和哲学原理考查学生,也是学生写不好文章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从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后,高考命题上的好大尚玄的风气有了很大改观,作文命题开始有意引导考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和人生。
首先,命题在选材上贴近生活实际。例如2015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就是一个这样的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人们感知自然的方式无非这两种:一种是直接感知自然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能获得对于自然万物的感性知识,但往往不能获知关于自然事物的全面、科学的理性知识;一种是运用科技手段感知自然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能获得关于自然万物的全面、科学的理性知识,却往往不能获得对于自然事物的感性的毛茸茸的感觉。这两种感知自然的方式可以说是发生在每个现代人(包括中学生在内)身边的活生生的现实,但是考生们对这发生在身边的现实未必进行过认真的审视,现在把这个问题拿给考生,既考查了考生的写作水平,更考查了考生的真实的思想状况和思想水平。
其次,命题在要求上启发考生写出自己的感受、感悟、体验和思考。例如2013年湖南卷提出“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要求,2013年四川卷提出“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的要求,2014年山东卷提出“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的要求,2015年天津卷提出“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的提示。近几年这样的要求在逐渐增多。启发学生写自己的感受、感悟、体验和思考,学生就容易写出真情实感,这就让那些空洞的陈词滥调遁于无形,让那些动不动拿名人说事的现象得以改变。
总之,现在的高考命题在努力引导学生在现实性上做文章。所谓现实性,就是要强化学生的这样一种意识:拿到一个作文题,读了一段材料,在考虑“写什么”的时候,自然就往现实方面去想,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要反映或解决什么现实问题,并且要特别关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现实。现实性问题解决了,真情实感不请自来。
4. 越来越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强调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突出联想力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都没有搞清一个概念,那就是形象思维,所谓形象思维,我们认为,它是一种运用形象进行思维的思维方式,并且是一种始终伴随着感情、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式。与它对应的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则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思维。语文运用形象思维,数理化等学科运用逻辑思维。显然作文中运用的是形象思维。
学生作文之所以会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寻找原因的话,就是因为学生不会运用形象思维,他们过多地运用一些抽象的字眼,过多地运用逻辑思维,才造成思路和行文上的撞车现象。假如运用形象思维,假如运用联想、想象,并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就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了。所以近年的高考命题很注重在形象思维的启发上用力。
首先命题在选材上所选材料本身就是形象性的,便于激发考生的联想、想象和感情。例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这是2013年的福建卷作文题,所选诗歌的核心形象是“我”,“我仰望星空”,发现“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这种绝对“自由”状态会引发人们无穷的联想和想象,顺着这条联想、想象的路径,就可以联系到自然、社会、人生中的种种事物和现象。那些有意义的事物,就能成为写作的素材。
其次,在题目要求中提示考生要展开联想、想象。例如2011年高考湖南卷作文题,题目中提示考生“也许类似的变化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就是要考生展开联想,联系自己身边的生活。2014年福建卷也提示“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考生在行文中如能联系自己身边的实际,不仅不会陷入千篇一律的怪圈,而且容易写出真情实感。
其实很多作文题目中都有类似的要求,比如要求联系实际,有的明确提示展开联想,有的则提示自选角度,这自选角度除了是自选立意的角度,同时自选联想的角度。
5. 越来越倡导个性化写作
应该说旧大纲和新课标都不欢迎学生写作千人一面的文章,但问题是旧大纲无法避免这种现象。而新课标由于在内容上注重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倡导学生写真情实感,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学生都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都注重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写作上就根本不会出现雷同的情况。而且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也在思维方法上保证了学生的个性化写作。新命题作文的题目一般比喻义、象征义很明显,对题目主题不做明确的限定,审题也不做过多限制,便于学生联想生发,可供写作的思维空间广阔而多元。新材料作文也非常注重启发学生的自由联想,也为考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
新课标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表达上的习惯和特长,这种观念在近几年的作文命题上也体现得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在写法上不作过多限制。考生有的擅长记叙,有的擅长议论,有的擅长描写,近年来的作文命题显然在努力适应这种情况,尽量做到贴近考生的写作实际,让考生可以自己选择擅长的文体,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因而在写法上也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
当然需要说明的一点是,2013年有几套高考作文题,譬如山东卷、浙江卷,增加了“明确文体”的要求,江西卷和湖南卷则明确要求写记叙文和议论文,2014年的全国课标Ⅰ、全国课标Ⅱ、全国大纲卷、安徽卷、福建卷、浙江卷、辽宁卷、天津卷、山东卷也都提出了“明确文体”“文体特征鲜明”之类的要求,江西卷和湖南卷则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015年全国课标Ⅱ和山东卷也提出“明确文体”“文体特征鲜明”之类的要求。这不是增加了限制,而是对话题作文时期,淡化文体,造成出现大量“四不像”文章这一现象的纠偏。
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谈了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趋势,这只是一个粗线条的描述,难免有所遗漏,也可能会有不同看法。我们热切期待着方家的批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