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作为导论,本书尽可能清晰地阐述新闻学的重点和前沿内容,又反映本学科的全貌,引导读者在全局视野下进行深把握和新思考。同时本书又有概论性质,对新闻学的基本问题都有概要介绍和论述。

作为新著,本书力求“新”和“精”。 “新”主要为融入新闻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以及作者研究的新成果。如关于公民新闻和舆论场、传播力和影响力、数字化和全球化带来的新变化,以及关于新闻定义、新闻价值、报道价值、媒介特点、新闻专业主义、新闻自由与传媒责任、新闻事业与传媒产业等新探究。

数字化、新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传播的宏观和微观环境,改变了从新闻源、传者、内容到媒介、受众、效果、反馈等各个环节,改变了新闻事业和传媒产业的各个方面。如近年互联网升级和移动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迅速普及,微博、微信异军突起,媒体融合、社会化媒体出现的新态势等带来的影响,当据以改写新闻学。因此本书不再把数字化、新媒体及其影响归为某一章单独论述,而是融入各个相关章节,书中“数字化”、“新媒体”这两个词的出现也达240次以上,如加上网络和手机,共440次以上。因此本书不是笔者六年前所著《新闻学导论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的修订版,而是面向数字化时代的改写版。

新闻事业是新闻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过去我们这方面的理论基本只有阐发党的新闻事业和批判西方新闻事业,后来引进了关于传媒的四种理论,研究了相应的四种新闻事业。其实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还很需要研究、参考发展传播学理论和相应的新闻事业,因而本书把它们并列为第五种。

新闻传媒的产业化发展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对社会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也十分重要。当今中国又与数字化传播几乎同步发展,并越来越相互促进,也当受到特别关注。

本书对新闻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新闻定义、新闻价值、报道价值等,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还对新闻源、新闻媒介的社会角色和传播力、影响力等,分别作出较充分的专门探究。

本书的内容范围和结构也有其“新”。新闻学主要有三方面内容: 理论、实务、历史。它们相互支持和交叉。与本书同类的书籍一般仅含理论方面的内容,本书则对实务和历史方面也有涉及,以期对新闻学作出全景展示,也便于读者更好地认识这三方面的关联。

结构上,本书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又尽力符合认知、理解和记忆规律。本书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新闻本体”成为逻辑起点与核心内容; 第二部分“新闻传播”内容较多,又分为“新闻传播(上): 现象与活动”,“新闻传播(中): 主要环节”,“新闻传播(下): 与社会的关系”; 第三部分是“事业和产业”。各部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外加“开篇: 关于新闻学”,“尾声: 新闻教育和研究”,构成首尾呼应的整体。

本书的“精”表现在内容削枝强干,阐述直截了当,行文简洁明了。有些内容属于交叉学科,或主要属于其他学科,如新闻工作的职业道德、党性原则、宣传方法,新闻机构的经营管理,本书仅作概要论述。

随着人类活动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新闻传播的需要、依赖程度也相应提高。我国目前正处于大转型时期,新闻传播方面又比通常有更多的变动、更大的改进和发展空间。这些都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新机遇,也要求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教育上既要培养、训练大量的新闻专业人员,又要提高全社会的传媒素养,尤其是党政工作者、新闻发布者、知识分子和大学生。谨以本书奉绵薄之力。

谢金文 

201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