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小升初,开始是爱孩子,后来则是习惯性记录,现在看来可能是口述历史。我有一种预感,这样的小升初日子不会是永恒存在的。今天又接受了一个记者的电话采访,让谈谈对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改革的体会,尤其是关于取消重点校重点班的感受。我诚惶诚恐,不知道这话题怎么轮得上我来嘚瑟。于是说我不太关注这个,因为就我所知,北京并没有初中的重点校和所谓重点班。我只知道北京曾经有过25所重点学校,已经取消很多年了,后来出现了68所示范校。现在不知道取消的是已经不存在的重点校还是正在加强建设的示范校。真的取消了68所示范校,似乎也不是值得我们热泪盈眶的事情;换成68所特色校或许也就是一个说法。而这些学校里的重点班,似乎从来就没有过,但特色班从来就没消失过。除了N校号称第一平行分班,我尚不知道哪个学校可以称为第二,如此而已。我对重点校重点班是不持有观点的,作为一个正常的家长,我只关注可能的比较好的选择。
不确定记者最后能写出点什么,我只是表达了希望不折腾的心态,如果一定希望点什么,那就是信息公开化。我认可所有的规则,只是希望公开化。有点不安的是从记者的口中得知,似乎他的文章仅仅是一场风暴的开场白。2014年会有一些异乎寻常的大举动出台,他希望我能持续给他一些建议和反馈。而我说出的第一希望稳定不变,这可能是令他惊讶的想法。也许他仍然把这个新
小升初日记
闻当作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可能这是他第一次采写这方面的报道,自己内心激动罢了。
终于还是签订了一个合同,一个写书的合同,一个有同样命运同样感受的编辑找到了我,鼓励着我,说是愿意和我一起把这些小升初的文字变成铅字。我想,这都是缘分吧!孩子们同一届的缘分,这集子也许很快会出版,成为一段凝固的回忆。后面的文字是一些博客日记的片段,并不是全面的记录,但如实反映了很多家庭经历过的忐忑心路。不知道你们会怎么看待这些文字。那些年,我们一起小升初,你还记得吗?
由于一些因素,我在加工这些文字的时候,不得不进行了大量的模糊化工作,这也是很难堪的事情。不是说我写的东西真的有多么敏感,毕竟我仅仅是个人角度的一些片段记录,并没有作为法庭证据般的严谨。对于本书中所有的细节,可能都会引起读者的追问,但是我这里要声明:这样的好奇心真的不是确定有意义的,满足了你满足不了他,甚至还有很坏的影响。我承认有时候是故意写得模糊一些的,因为说清楚可能都是手雷,说清楚可能就都是眼泪。毕竟这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就好像季羡林老先生教导过的,有时候真话是不能全说的,当然谎话是一句不说的。
当然,文中涉及许多对机构和学校等评论仅仅是一家之言,只是当时心境写照,绝无参考价值。
如是文字以为序言。
万万爸
2013 年1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