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本书自2007年出版以来,已经修订两次,15次印刷,发行量超过7万册,由衷地感谢广大师生的支持与厚爱。这不仅是对作者教材编写质量的高度认可,也为教材

下一步的修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明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方向:“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不仅对稳增长、保就业至关重要,而且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2014年以来,我国外贸形势严峻复杂,必须兼顾当前和长远,采取果断有力措施,促进进出口平稳增长。因此,我国新一轮外贸周期的主题一是优化外贸结构。支持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合理增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必要的一般消费品进口,扶持服务贸易发展,扩大服务进出口。二是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减少出口商检商品种类,全面推进“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清理中介服务和收费,规范进出口秩序。三是改善融资服务,加强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和覆盖面,加大对品牌产品、小微企业等的支持力度。四是增强企业竞争力,鼓励开展品牌、技术和生产线等并购,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积极推进贸易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坚决防止恶性竞争,加强贸易摩擦应对。

本书不断顺应这个伟大时代的要求而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在传播基础知识、培养基础技能、形成核心专业能力的同时,注重总结中国对外开放事业最新实践和成果,探讨国际贸易环境、政策与实务的发展趋势,为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提供最新教育介质。

第3版继续保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两大范畴体系,秉承诠释理性、昭示方向、解析规则、尊重实践的专业特质,在内容上力求做到去粗取精,将国际贸易理论以及国际贸易实务纳入一个完整统一的框架之内。

与第2版相比,第3版在以下环节作了较细致的修订工作。

(1) 除了个别年份外,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底。

(2) 在国际贸易理论部分补充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新新贸易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等。

(3) 在国际贸易政策部分补充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

(4) 在国际贸易措施部分补充了“鼓励进口措施”、“上海自由贸易区”等。

(5) 在公平贸易救济措施部分补充了“特别保障救济措施”。

(6) 在GATT与WTO部分补充了“多哈回合”。

(7) 在国际贸易术语部分补充了“对DAT、DAP、DDP贸易术语的解释”。

(8) 在国际货款的收付部分补充了“URDG758的简要解释”。

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以下简称商务部)外贸发展局董雪女士、中国民生银行刘玲高级经济师、中国银行王磊先生、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杨桓博士、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康明博士、中国五金矿产集团公司程伟博士、大连商品交易所郑春风博士、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国际部吕晨总经理、中国天津外轮代理有限公司王树祥先生、建元律师事务所辛英民律师以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流媒体事业部张国新总裁、孙毅开先生等各界朋友,他们在贸易实务领域给予了作者有力支持。

感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赵忠秀教授、王健教授、冷柏军教授,以及浙江财经大学王俊豪教授、天津财经大学刘恩专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赵春明教授、云南财经大学钟昌标教授、东华大学高长春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尹国俊教授、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张永安教授、商务部研究院何曼青研究员、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张宏霖教授、美国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王海波教授等学术界朋友的大力支持。

这里还要特别缅怀昔日的合作伙伴朴虎吉先生,他对本书建立在贸易实践的基础之上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所参阅的文献除了在参考书目中列出的一部分外,还有大量国际商会的出版物、近年的大量相关报刊文章以及网络资料,相关文献数百篇之多,在此,谨向所有使作者获益的同行们致以真诚的谢意。

编写团队的每一份子都对本书作了自己的贡献,张晨霞、罗森林、董炜炜、翟瑞瑞、李冬杰、王丽霞、郑江、艾宝林等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国际金融等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基础课教材,同时可以作为财政学、会计学等本科专业选修课教材,也适用于外销员、商务师、报关员考试辅导以及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的电子网络配套资源还包括PPT讲义课件、课堂讨论题答案、复习思考题答案、教学案例库(教师版)、考试平台(学生版、教师版)等。

由于本书作者能力有限,书中浅薄纰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同行专家、学者及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