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科技中介服务既是解决我国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抓手,又是新时期培育科技服务业、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运行效率的重要基础。新形势下我国科技中介服务的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和要求: 一方面,科技中介服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从体系构建而非机构建设角度推动科技中介服务已经成为趋势;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加速发展,新型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服务形式不断涌现,但总体上科技中介服务仍然难以满足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服务供需不匹配、服务不成体系、服务能力弱等问题突出。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2006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把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作为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2014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更是提出要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等,这一系列举措都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即科技中介服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迎来新的战略机遇!

如何从理论和战略高度把握科技中介服务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系,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亟须破解的一个重大命题。新形势下,科技中介服务的研究亟须跳出传统范式,提出新的理论框架,总结对比国内外最新实践,为科技中介服务政策的制定提供新思路。本书正是在以两位作者倡导和发起的“中国服务创新研究小组”多年来对服务创新、科技服务、科技政策等领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构建、统计分析、问卷调查、案例研究和政策梳理,结合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实际需求撰写而成的。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参与了本书的撰写。同时,研究小组还聘请了若干名国内知名专家,针对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理论、实证、政策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咨询和论证。

科技中介服务论

前言

本书从科技中介服务链和创新链融合视角提出中国科技中介服务的“五论”。传统研究的局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就科技论中介”;二是把科技中介与创新的关系简单定义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本书在剖析科技中介服务链和创新链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论述科技中介服务的“五论”: 供需均衡论、制度创新论、共生耦合论、能力演进论和开放成长论。该研究探索构建了一个新的理论分析范式,更加系统和全面地把握了科技中介服务的发展规律,可以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提供有益指导,对于形成和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中介服务理论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基于统计数据和调查问卷,全面分析了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现状。对我国科技中介服务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进行了全景扫描;对中观层面的产业发展现状,从规模、能力、结构和区域四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微观机构的发展现状,运用1150份调查问卷,对九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基本状况、服务能力、服务绩效和政策需求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出我国科技中介服务未来发展的需求和潜力。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中介服务发展进入了整合提升期,迫切需要围绕创新链需求优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和结构布局、提升服务能力。

本书基于国际视野和本土实践,总结提炼了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最新经验和做法;选取国内若干有代表性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研究了各机构的科技中介服务链形态、基于创新链的特色运行模式;分析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科技中介服务的发展模式和政府作用,阐述了国际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趋势和关键成功因素。从国内实践看,我国部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已经初步具备了市场化的生存发展能力,探索了具有一定本土特色的服务模式;从国际经验看,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围绕创新链布局服务链、推动服务的集成化和链条化、培育专业化经营能力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等是世界主要国家发展科技中介服务的主要做法。

本书建立了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战略框架,提出了问题导向的政策措施建议。从宏观视角,按国家、产业、区域层面提出了服务创新战略、资源整合战略、服务集群战略、人才集聚战略、国际化发展战略;从微观视角,提出了市场竞争战略、业务扩张战略、服务能力提升战略。对近年来推动科技中介服务发展出台的相关政策条目,从国家和地方层面进行了细化梳理,从规划、财政、税收、人才、资质、信用、评价奖励等方面归纳了政策的核心要点。从服务需求面、服务供给面、服务环境面,提出了政府和市场协同推进、需求与供给共同作用的政策取向,以及加强科技中介服务的整体布局、完善支持方式、健全政策法规、优化市场秩序、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提高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国际化水平等具体建议。

本书的完成得到了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大力支持。首先,一系列政府资助的研究课题为本书提供了丰厚的素材基础和成果积累。这些课题主要包括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课题“自主创新战略与国际竞争力研究”(04JJD630001),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服务创新轨道理论研究”(10JJD630008),科技部创新办专项研究课题“基于创新链的科技服务链研究”(Y300681801),国家软科学计划“有利于资源开放共享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2010GXS3k058)等。其次,本书的完成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的大力支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吴贵生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王晓明研究员等提出了中肯建议;科技部创新体系建设办公室徐建国主任、包献华副主任多次当面或通过邮件给予指导,创新办程家瑜处长、汤富强副处长,贵州省科技信息所范勇所长等对问卷设计提出了宝贵意见,并积极帮助协调问卷发放与调研工作。最后,相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课题的调研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谨向上述专家学者、领导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是“中国服务创新研究小组”的集体智慧和心血的结晶。除本书作者外,其他成员也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王砚羽完成了第四章的初稿撰写工作,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林敏博士为第九章和第十章的撰写提供了基础素材,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人文经管事业部高晓蔚女士的高效工作,我们的合作一直很愉快。

由于作者学术水平有限,书中的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作者联系邮箱: lin3@sem.tsinghua.edu.cn,wujiaxi@126.com。

作者

2014年9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