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也是文化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文化改革举措频频出台,文化相关政策层层跟进,文化市场风云变幻,文化并购风起云涌,林林总总的文化事件、文化热点、文化现象构成了年度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动图景。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是互联网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和升级再造的一年,互联网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当前,互联网已经渗入影视、动漫游戏、演艺、出版、艺术品、文化旅游等各个行业领域,并悄然改变着整个文化产业的结构和具体业态,众筹模式、弹幕电影、网上直播音乐会、微店、可穿戴设备等层出不穷。与此同时,我国文化企业的业务结构在互联网对文化产业重塑过程中也正在发生着巨变,许多传统业务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萎缩或被淘汰,有些业务正在或已经被搬到互联网上,互联网思维及要素正在主导文化产业并购和资源整合。平台为王、IP凸显、专业垂直、O2O闭环、延长产业链、股权众筹、在线直播和在线参与等逐步成为文化企业的主流商业模式。进入2015年以来,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和政治“按下改革快进键”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领域的市场化程度会更高,新兴业态发展会更迅猛,产业结构将进入深度整合期。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将成为文化企业成长壮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通路和主导旋律。
《中国文化企业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正是通过对文化企业经营管理影响的细致描述和深度剖析对以上变革进行回应。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文化产业无疑肩负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任。如何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引擎作用,如何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如何给传统文化行业注入互联网基因,如何调整业务结构和创新商业模式,如何促进新旧业务增长点有效转化,都是当前文化企业经营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基于此,《报告》通过对2014—2015年(含2015年初)各行业文化企业发展状况、存在问题、趋势前景以及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突出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和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对策性研究,借此为国内文化企业及相关投资机构了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动态、把握企业发展定位、进行战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或参考。
《中国文化企业报告》自2011年开始创立以来,已连续出版3本,在业界和学界形成了较大影响。与前几个报告相比,本《报告》在保持整体框架和体例相对稳定的同时,结合产业格局和企业实践的变化,对结构和内容进行了一些改进、提升和完善。一方面,从产业格局变动和细分市场出发,更加注重行业企业的细化研究。比如,对电影企业和广播电视企业、动漫企业与游戏企业分开进行分析,专列教育培训企业一章对教育行业发展趋势进行探讨等。另一方面,产业之间和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跨界融合已成为主流,同时也是文化企业业务延伸的基本趋向,因此本《报告》加强了与文化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专题研究的内容,力图从跨界融合的视角来关注和探讨文化企业的发展路径,由此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研究维度。另外,为了增强和扩大报告的信息量和实用性,应读者要求,《报告》在继续推出系列化的文化企业排行榜和推荐榜的基础上,还专门研究并编撰出版了《中国文化企业品牌案例》,以期实现报告与案例二者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互相佐证,能够从理论、案例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更充分地探讨文化企业的经营之道。
最后仍需说明的是,《报告》是团队合作的研究成果,写作团队成员既有高校长期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方向的研究者,也有文化企业界的好学深思之士。整个撰稿过程是在主编反复厘定写作框架的基础上,经过团队成员6次深入研讨,前后历时半年多时间完成的。在初稿完成之后,为了保持报告的整体系统以及风格的相对统一,主编又对《报告》各章做了相应的修改润饰和内容调整及删削的统稿工作。在这里必须说明,《报告》写作成员所主笔的各部分的内容,不同程度地参考了有关领域已经发表的统计结果和有关专题报告的研究成果。除了特别加以注释或者说明处之外,参考数据主要依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商务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期刊协会、中国行业研究网、国内外相关报刊等基础信息。在此,对各有关机构和个人前期研究的辛勤付出及其对本《报告》所作出的基础性贡献一并表示诚挚的谢忱。